理论教育 英国外交史:从七年战争到法国大革命

英国外交史:从七年战争到法国大革命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外交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七年战争的硝烟渐渐退散。然而,英国政府认为,七年战争中英国人已经为北美殖民地做出了巨大牺牲。英国政府并没有注意到北美殖民者的情绪变化。英国人甚至认为,北美殖民者应当为七年战争中英国累积的国家债务偿付利息。英国始终将北美殖民地视为固有领土,并采取相应手段处理北美殖民地问题。北美殖民者要求独立的需求,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并且有违英国的国内政策。

英国外交史:从七年战争到法国大革命

精彩看点

1763年《巴黎和约》签订—英国与北美殖民地关系的改变—英国处理北美殖民地关系时秉持的原则—北美殖民者的欧洲盟友—乔治三世的个人观点—1783年《凡尔赛和约》签订—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英国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地中海、加拿大和印度的影响—武装中立—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叶卡捷琳娜大帝和约瑟夫二世的阴谋—腓特烈大帝介入叶卡捷琳娜大帝和约瑟夫二世的阴谋—小威廉·皮特拯救奥斯曼帝国—小威廉·皮特外交政策总览—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英国的立场—法国大革命时英国采取的战时政策—英国恢复在欧洲的传统地位—英国国内对外交政策的批评—1832年《改革法案》

1763年《巴黎和约》签订后,巴黎市民在路易十五广场放烟花庆祝

1763年,乔治三世即位后不久,英国、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王国正式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外交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七年战争的硝烟渐渐退散。老威廉·皮特正式退休,不再担任英国首相。他的一生交予后人评说。战争的阴影逐渐在英国上方消散。然而,英国国内出现了一种目光狭隘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巴黎和约》的最终达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英国首相比特伯爵约翰·斯图尔特对乔治三世影响深远。此时,乔治三世还很年轻,缺乏政治经验,难免会轻信约翰·斯图尔特的意见。约翰·斯图尔特认为,七年战争灾难性地中断了英国壮大本国实力、勇攀欧洲权力顶峰的尝试。在英国下议院,多数议员都支持签署《巴黎和约》。1765年,当重获权力时,约翰·斯图尔特的身体已经日益衰弱,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领袖。当乔治·格伦维尔成为英国首相时,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已开始出现裂痕。老威廉·皮特更是加深了这一裂痕。

比特伯爵约翰·斯图尔特

乔治·格伦维尔

保护和发展北美殖民地已经成为英国外交政策中的关键因素。乔治三世及其能力欠佳的大臣发现,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已经渐行渐远。北美殖民者态度的剧烈转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必再忍受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王国的入侵威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英国政府的忽视和过失异常愤怒。此外,由于辉格党长期以来在英国政府中占据压倒性优势,英国政府的统治水平受到了影响。如果当时英国政府能够注意到上述因素,留意和关照一下北美殖民者的愤怒情绪,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也许就可以避免或至少推迟。然而,英国政府认为,七年战争中英国人已经为北美殖民地做出了巨大牺牲。英国政府并没有注意到北美殖民者的情绪变化。英国人甚至认为,北美殖民者应当为七年战争中英国累积的国家债务偿付利息

到本书出版时,即20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所以我们很难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具体情形。英国始终将北美殖民地视为固有领土,并采取相应手段处理北美殖民地问题。连一向煽风点火的“朱尼厄斯”[1]也认为英国政府有权向北美殖民地征税。埃德蒙·伯克也承认这一点。他声称,“在宪法上,英国的地位要高于北美殖民地,追求自由精神的北美殖民者应该接受英国政府的统治”。乔治三世及首相弗雷德里克·诺思勋爵认为,为了帮助东印度公司赚得更多利润,向北美殖民者征收少量茶叶进口税是理所应当的,但英国政府的这种主张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北美殖民者开始奋起反抗。英国人和北美殖民者都对彼此的行为怒不可遏。刚刚建立起来的大英帝国迎来严峻考验。法兰西人和西班牙人相信,如今是自己复仇的绝佳机会。地位早已衰落的荷兰共和国也想起英国曾是自己的海上宿敌。三代英国人努力取得的胜利和成就即将被毁于一旦。如果失去了对北美殖民地和西印度群岛的掌控,英国的势力范围将会缩回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甚至失去印度殖民地。

其实,英国政客早已预料到,英国的欧洲敌对国家将会为北美殖民者提供援助,使此前力量衰弱的北美殖民地顿时实力大增。同时,英国政客持续的愤怒反抗导致英国政府几近瘫痪,尽管英国政客并不想利用这场即将到来的危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英国政客低估了英国人民及其君主坚韧不拔的意志。尤其是君主,他不仅是一国之君,而且是人民的精神领袖和情感寄托。英国人及乔治三世虽然十分厌恶北美殖民者的叛乱行为,但更害怕叛乱波及大英帝国的其他领土,尤其是被欧洲敌对国家侵扰已久的爱尔兰。不久前,在经历了漫长挣扎后,英国刚刚和欧洲国家签署了和平协议。英国人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长久以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立起来的大英帝国即将像纸牌屋一样轰然倒塌。

北美殖民地发生叛乱后,乔治三世立即感受到身上的沉重责任。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乔治三世决定实施残酷镇压,以此平息北美殖民地叛乱。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乔治三世非常乐意撤销《印花税法案》,而不是像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的那样,坚持强制推行《印花税法案》。由于北美殖民地的形势过于严峻,乔治三世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北美殖民地独立。北美殖民者要求独立的需求,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并且有违英国的国内政策。在给弗雷德里克·诺思勋爵的书信中,乔治三世写道:“对一个小国来说,殖民地独立并非什么大事。但一个大国绝不会屈尊降贵,放任其殖民地独立,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仍然可以获得和平。但一旦中途放弃,我们必将走向自我毁灭。”乔治三世还说道:“在最终失败前,英国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英国人逐渐意识到,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但他们觉察得已经太迟。小威廉·皮特强烈反对北美殖民地独立。他恳求英国人千万不要让步,遂了北美殖民者的心意。其实,最初北美殖民者没有下定决心独立,但后续的冲突和矛盾的激化,让他们忘了初心,被仇恨驱动。

乔治三世

弗雷德里克·诺思勋爵

小威廉·皮特

乔治三世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他下定决心开战。尽管英国大臣因欧洲敌对国家的联合而突然变得怯懦起来,但乔治三世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查尔斯·康沃利斯侯爵无须对其投降行为及北美洲海岸战事失败负担起全部责任。乔治三世确信,乔治·华盛顿治理下的美利坚合众国已赢得实际意义上的独立。英国人逐渐接受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事实。他们亟须与北美殖民者签订相关协议。尽管如此,英国的欧洲敌国仍然在想方设法地干涉北美殖民地事务。直到干涉行为受到惩罚后,英国的欧洲敌国才作罢。在寄给弗雷德里克·诺思勋爵的信中,乔治三世写道:“无论我们最终会成为欧洲强国,还是堕落为欧洲弱国,最起码我们曾经努力尝试过。所有英国人都应该懂得上述道理。如今,我们需要与北美殖民地签订和平协议。我坚信英国将会主导和平进程。在上帝的眷顾下,我十分有信心,我们最终将会战胜欧洲敌对国家。”

直布罗陀巨岩

1781年,乔治三世为弗雷德里克·诺思勋爵写下上述激励话语,帮助他早日摆脱沮丧情绪。几个月后,英勇的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男爵率领英国海军歼灭了法兰西海军主力。西班牙海军舰队撞上了直布罗陀巨岩,从此溃不成军。荷兰人则已经提前尝到了与英国作对的苦果。在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男爵身上,英国海军上将爱德华·霍克和詹姆斯·皮特·沃尔夫的精神得到了传承。在老威廉·皮特担任首相时期,欧洲大陆国家组成的针对英国的反对联盟已经分崩离析,并在小威廉·皮特担任首相时最终瓦解。1783年,英国战胜了欧洲敌对国家。我们不能忘记乔治三世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评价:“我强烈反对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但当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时,我也将会是第一个向其表示祝贺的人。”

即使站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的立场上,我们也要赞赏那些反叛的北美殖民者,他们完美继承了英国人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对自由权利的追求。他们奋起反抗英国政府的强权统治,从英国军队身上学习战斗技巧,建立起一个三权分立的共和国政体,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做出了榜样。北美殖民者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诉求。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和北美殖民者学会了彼此尊重。没人能预料到,美利坚合众国会发展成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并且将英国的政府治理体系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国“从战争中成长,变得更强大”。英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各州保持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利坚合众国迟早会独立,所以如果英国拖延太久,可能会失去更多利益。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王国很快就宣布投降。此后,英国又迎来了长达十一年的和平。在小威廉·皮特的首相任期内,英国快速恢复了国内经济。法国大革命到来前,英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历史书中通常呈现出来的不同,美国独立战争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其他历史事实。大英帝国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维护英国的安全。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危机后,大英帝国似乎比以往更稳固和安定。大英帝国就像一棵橡树,一旦被砍去枝叶,为了弥补损失,地下的根就会扎得更深。此时,大英帝国仍然处在崛起阶段,拥有足够的实力继续发展新的殖民地,从而填补北美殖民地独立后留下的空缺,并且快速度过危机。

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英国没有立刻发展新的殖民地。由于英国仍然牢牢掌控着直布罗陀,所以失去梅诺卡岛并没有导致英国贸易严重受损,尽管英国人有这方面的担忧。在1783年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中,除痛失梅诺卡岛之外,英国人对其他条款都很满意。直到《凡尔赛和约》签署二十年后,即1803年,英国才通过彻底占领马耳他进一步加强了在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影响力,最终称霸地中海。被詹姆斯·皮特·沃尔夫攻陷后,加拿大殖民地建立起自由宪政体制。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加拿大殖民地不仅更忠于英国,还变成了反对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人士的避难所。加拿大殖民地弥补了英国人在北美殖民地遭受的损失,逐渐成为英国人发展自由贸易的重要渠道。《凡尔赛和约》签订后,一向备受重视的印度殖民地取代了北美殖民地,成为英国各派政治力量明争暗斗的角力场。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提出的《印度法案》没能得到英国下议院的支持。1784年,小威廉·皮特提出的《印度法案》却得到了下议院多数议员的支持,最终得以通过。该《印度法案》倡导的殖民形式和体系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英国贸易的全面扩张,英国人逐渐忘怀了失去北美殖民地的痛苦。如今,英国无须再为北美殖民地提供保护,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东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加拿大。大量资金开始流入上述地方,推动了它们的繁荣发展。

在介绍小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前,我们必须先将目光再次转移到美国独立战争。此前,我们曾简单提及美洲殖民地和小威廉·皮特的关系。当英国开始卷入北美殖民地事务,与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和荷兰共和国发生冲突时,武装中立开始出现了。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率先对英国的海上霸权发起挑战,随后普鲁士王国也加入其中。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王国没有加入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联盟,但逐渐接受了该联盟的原则。英国被禁止在海上实施搜查权,英国贸易一度因此受阻。英国的搜查权问题亟待解决。

《凡尔赛和约》签署后的美国代表画像。由于英国代表拒绝同框,所以右边是空白

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

叶卡捷琳娜大帝

与西班牙王国在西印度群岛滥用的搜查权不同,英国在战争中行使的搜查权逐渐得到了各国法律的认可。英国对每个国家行使搜查权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根据与英国签订的独立协议,每个国家调整了本国的原始法律。为了双方的利益,基于某些特定的条约,有时“来自非敌对国家的商船装载自由贸易货物”是被允许的,但通常伴随着“敌对国家商船能装载本国货物”这一前提。上述两条规则并不总是捆绑在一起,但在具体实践中,第二条规则十分重要,因为它避免了不同国家在海上贸易中相互勾结。如今,根据武装中立原则,“敌对国家商船能装载本国货物”的要求被废除,“自由国家商船装载自由贸易货物”的规定则可以适用于大多数情形。这样一来,英国很难在海上随意行使搜查权。英国不愿意让本国商品流入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以及其他与自己有冲突的国家。英国没有重视叶卡捷琳娜大帝领导的武装中立同盟。此前,在战争中,皇家海军屡次取得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凡尔赛和约》签署后,武装中立同盟也随之解散。英国海上霸权遭遇更大的挑战后,武装中立同盟再次出现。叶卡捷琳娜大帝公开挑战英国海上霸权后,英国与波罗的海国家结盟,俄罗斯帝国被迫面对实力强大的波罗的海国家。此时,小威廉·皮特正在忙着处理法兰西王国事务,忽视了俄罗斯帝国的挑衅举动,导致俄罗斯帝国和英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784年,小威廉·皮特成为英国首相。俄罗斯帝国的公然挑衅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

法兰西王国徽章

俄罗斯帝国徽章

1772年瓜分波兰

18世纪初,精明能干的彼得大帝让俄罗斯帝国成功跻身欧洲大国行列。此后,俄罗斯帝国一直走在崛起的道路上。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王国联盟,没能让俄罗斯帝国削弱普鲁士王国的实力。在腓特烈一世的领导下,普鲁士王国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强国。

1772年,波兰被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和俄罗斯帝国瓜分。不久,权力已经稳固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利用过人的聪明才智和毫无底线的外交手段,入侵了俄罗斯帝国以北的瑞典和以南的土耳其。俄罗斯帝国虽然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但仍在野心勃勃地向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扩张。不幸的是,波罗的海国家和地中海附近的国家都是英国的盟友。出于保护英国盟友、捍卫英国海上贸易的目的,小威廉·皮特决定及时出手,阻止俄罗斯帝国继续扩张。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土耳其人已经成为英格兰人的亲密盟友。如今,英国人控制了通往亚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与亚洲国家建立起紧密的贸易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土耳其商人”是英国贸易的最佳代名词。尽管英国在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日益繁荣,但英国人与土耳其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其实,土耳其人与法兰西人结盟的历史比与英格兰人结盟的历史更悠久。法兰西人时常与土耳其人结盟,以对付奥地利人。在七年战争中,老威廉·皮特则与俄罗斯帝国联盟,共同对抗法兰西王国。1783年,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有意忽略了法兰西王国与英国结盟的请求,制止俄罗斯帝国侵略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的提议。最初,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联盟是贸易联盟。随着英国征服印度,两国开始寻求建立更密切的政治联盟。(www.daowen.com)

俄罗斯帝国的侵略扩张,对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古老而重要的联盟提出了挑战。《库丘克-开纳吉条约》让鞑靼人获得独立,让俄罗斯帝国获得了黑海附近的领土。俄罗斯帝国开始为波罗的海附近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提供保护。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已经被摧毁。叶卡捷琳娜大帝开始变本加厉,继续扩张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奥斯曼帝国即将分裂,重蹈波兰和芬兰的覆辙。

波罗的海事态越发紧急,英国即将被卷入这场风波。俄罗斯帝国几乎将所有欧洲大陆国家都拉入了武装中立同盟。俄罗斯帝国的大胆挑衅危及了英吉利海峡的安全。在法国大革命打破欧洲格局前,叶卡捷琳娜大帝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已经攻破荷兰边境。这对欧洲来说至关重要。早在1781年,约瑟夫二世就开始实施扩张计划,将奥地利帝国治下的荷兰送给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约瑟夫,以此换得巴伐利亚的领土。更过分的是,此前,安妮女王花费巨大人力和财力在奥地利帝国治下的荷兰建造了军事防御小镇,却被约瑟夫二世拆除了。约瑟夫二世的这一举动不仅影响了荷兰共和国,也影响了法兰西王国。此时,伏尔泰和让-雅克·卢梭正在为法国大革命做准备。整个法兰西王国沉浸在一种追求共和的狂热氛围中,并且这种氛围已经传播到了荷兰共和国和丹麦王国。丹麦王国早就出现了反对总督的共和党。如今,在法兰西人的影响下,丹麦共和党的势力变得更强大。英吉利海峡的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

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约瑟夫

伏尔泰

让-雅克·卢梭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果断制止了约瑟夫二世的疯狂计划。这是腓特烈二世驾崩前采取的最后一项重大政治行动。1786年,腓特烈二世驾崩,欧洲革命的最大障碍从此消失。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革命风暴,小威廉·皮特再次与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和荷兰共和国结盟,时刻观察法兰西王国的发展动向。当波罗的海和英吉利海峡解除了危险后,革命在法兰西王国迅速爆发。狂热的共和分子所向披靡。小威廉·皮特的措施之所以能够取得暂时胜利,是因为英国人已做好战斗准备。这种战斗精神确保了外交政策的实施。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迄今为止,小威廉·皮特实施的外交政策仍然十分有效。奥地利大公国和丹麦王国已经脱离了和俄罗斯帝国组建的联盟。它们的离开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人民不愿支持小威廉·皮特和乔治三世为奥斯曼帝国提供保护。如果小威廉·皮特和乔治三世能够继续推行他们的外交政策,那么叶卡捷琳娜大帝将会发现,俄罗斯帝国被英国皇家海军及受英国援助的波兰军队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全面包围。最终,英国还是失去了这次机会。几十年后,为了防止俄罗斯帝国入侵地中海东部国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

不过,英国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在英国的干涉下,奥斯曼帝国没有继续分裂。直到1856年,俄罗斯帝国对奥斯曼帝国信奉基督教各省的“庇护”[2]终止,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才得以确立。

最终,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共同安全承诺代替了俄罗斯帝国提供的“庇护”。在所有欧洲强国的同意下,真正的国际法原则得以确立。一种类似近邻同盟的机制开始起到协调欧洲事务的作用,实现了欧洲人几百年以来的设想。参与该机制的每个国家都必须足够强大,可以得到邻国的尊重和认同;每个盟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紧密相连;每个盟国必须实力足够强大,国内秩序井然,具有独立地位;每个国家必须为其他盟国的繁荣着想。在随后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上述原则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凸显。

到这里,我们应该总结一下小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在之前章节中,我曾强调过,小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对大英帝国意义重大。他将不列颠群岛的防御安全、全球贸易、古老的国际法和势力均衡理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维持欧洲各国势力均衡的目标。在小威廉·皮特担任首相期间,野心勃勃的三大强国,即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大公国都没能挑起战争。此前被当成邻近大国矛盾和冲突“缓冲区”的众多欧洲小国,也得以尽最大可能确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至少没有遭受过多损失。在乔治三世统治初期,欧洲大国就能意识到自己在维持欧洲均势中承担的责任。在小威廉·皮特担任英国首相的九年和平时期,英国参与国际事务所秉持的外交原则再次得到确立。

截至目前,我还没有介绍葡萄牙王国的状况。葡萄牙王国属于地中海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英国始终非常重视地中海国家,视它们为天然的盟友。一方面,正如荷兰共和国总是看不惯西班牙王国和法兰西王国一样,葡萄牙王国对西班牙王国充满敌意,所以葡萄牙王国在大西洋两岸的利益与英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国沿海非常适合开展双边贸易—里斯本是绝佳的贸易港口。上述条件决定了英国和葡萄牙王国成为欧洲最亲密的盟友。从英格兰十字军帮助葡萄牙人驱赶摩尔人开始,这份友谊延续至今。与英国人和荷兰人的盟友关系不同,葡萄牙人与英国人的盟友关系并没有达到肝胆相照、并肩作战的地步。但葡萄牙人和英国人的友谊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英格兰长期议会、奥利弗·克伦威尔和查理二世都曾和葡萄牙王国签订过友好条约。

里斯本

蓬巴尔侯爵塞巴斯蒂昂·若泽·德·卡瓦略·梅洛

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葡萄牙王国和英国签订了《梅休因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国要从葡萄牙王国进口葡萄酒,代替以往从法兰西王国进口的葡萄酒。同时,葡萄牙王国要从英国进口羊毛。当时,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往往被混为一谈。对此,亨利·哈勒姆曾做出特别评价,认为多喝一杯葡萄酒并不会影响到《乌得勒支和约》的执行。里斯本大地震爆发时,英国人为葡萄牙人提供了慷慨援助。当西班牙王国频繁入侵更弱小的葡萄牙王国时,英国立刻派出军队,加强葡萄牙王国的防御力量。葡萄牙王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首相蓬巴尔侯爵塞巴斯蒂昂·若泽·德·卡瓦略·梅洛深知葡萄牙王国和英国联盟的好处。他曾在1795年下令驱赶耶稣会教士,使葡萄牙王国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欧洲国家。

虽然葡萄牙王国暂时支持了武装中立原则,不再履行《梅休因条约》中的贸易条款[3],但英国和葡萄牙王国的盟友关系没有因此动摇。同时,英国与葡萄牙王国之间的深厚友谊即将迎来新的考验。

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爆发时,英国只能延续小威廉·皮特的外交政策。如今,几乎在所有领域,英国的发展都超越了欧洲邻国,军事实力也大幅提升。在被卷入大范围冲突前,英国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除非这场冲突即将威胁到英国的安危,或者将对大英帝国的未来发展造成威胁。

西班牙人在努特卡海湾侮辱英国国旗

英国的耐心被其他国家误解为怯懦。但冷静的旁观者[4]也许还记得英国的传统外交立场。除大规模殖民战争之外,英国曾经两次向世界表明,即使导致冲突的事件微不足道,英国也会选择主动出击,而不是一直保持被动姿态。1770年,福克兰群岛事件爆发时,英国军队迅速武装起来。英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迫使西班牙王国停止了侵略行为。1790年,努特卡海湾事件发生时,小威廉·皮特采取了与福克兰群岛事件类似的措施,再次成功化解危机。在上述两个案例中,西班牙王国自以为试探到了英国的底线,但事实上并没有。如果一个国家总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贸然开战,似乎显得有些荒谬。但英国政府借此展示出了英勇果断的精神。上述两次冲突中,由于英国坚定的外交立场和迅速的战前准备,在法兰西王国被迫保持中立的情况下,西班牙王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接下来,我将介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由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得十分突然,英国人没有做好相关心理准备。1793年到1815年,英国的君主、大臣、议会和人民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遏制雄心勃勃的法兰西王国,包括法兰西王国的革命狂热和军事扩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需要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组成反法同盟,还要维持反法同盟的内部平衡,防止反法同盟中的某个国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崛起。

换句话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了重塑欧洲的国际法,英国再次被推到[5]前线。这并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一方面,大多数英国人丝毫不欣赏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原则,对遭受法兰西王国迫害的国家深表同情;另一方面,英国人深信,为这些受法兰西王国迫害的国家战斗也是为自己战斗。这种信仰让英国人奋勇向前。英国人始终牢记被卷入法国大革命浪潮的最初目的。英国人的英勇行为并不是堂吉诃德式的勇武,也不是彻底的自私行为,而是体现了光荣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简单来说,英国人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复杂的。

很快,英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采取的外交政策被证明是不光彩和极具毁灭性的,这是因为小威廉·皮特推行的外交政策过于野心勃勃。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外交政策,法兰西王国都十分重视自由精神。作为盲目干涉欧洲事务的惩罚,英国背负了巨额债务。英国的失误在于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过于坚持“不顾一切确保和平”的外交传统,以及追求一种虚假的自由。

1832年,《改革法案》颁布后,托利党独占下议院长达半个世纪的局面被打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爱丁堡评论》开始在英国、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大陆迅速流行。英国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败被英国人归结到愚笨的乔治三世和自负的小威廉·皮特的糟糕合作。尽管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最后才发现自己惨遭欺骗,但他过去的观点已经在其事业达到顶峰时迅速传播开来。因此,他在英格兰人心中形象不佳。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老辉格党赶上了自由主义的历史潮流,再次焕发了活力。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成了一个可怜的殉难者,被无法意识到其英明之处的庸人告发。然而,19世纪出版的许多回忆录都没能体现这一点。

【注释】

[1]1769年到1772年,在伦敦一家报纸上发表一系列抨击英国内阁的信的不知名作者的笔名。—原注

[2]名为庇护,实为逐步吞并。—原注

[3]为了追求与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贸易平衡,小威廉·皮特非常重视《梅休因条约》。—原注

[4]如果在法国大革命初期还存在。—原注

[5]尽管英国人对此并不情愿。—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