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性解释应该说是哲学家们的事,只有他们热衷于用抽象的术语来解释什么是时间或者空间,对于不大懂哲学的人而言,时间就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此而已。例如我们慢慢地长大、变老,花开花谢、落日余晖、黄叶满地等等,无处不让我们看到时光的流逝。这些就是时间。
也正是上面这些现象,使人类很早以来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于是进一步地,他们想要测量时间了。
“日”来自太阳 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时间呢?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首先它必须是明显的,大家都看得到。其次它必须是经常的,我们能经常地看到这个现象。三是它必须是持续的,让我们能从容不迫地感觉到,不能喘口气儿就过去了,就像人的心跳一样。四是它必须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而且每一次重复给人的感觉都是一样长。这条件也是必须的。测量时间的标准就像测量长度的尺子一样,必须有一个标准的长度。
最符合这些标准的是哪个呢?显然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于是,它便成了人类第一个时间量度的标准。在各种各样的古代文化里,它有各种各样的称呼,不过意思都是一个,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天”或者“日”。
这个“天”产生之原因也就是地球昼夜之交替,这种由于太阳东升西落而引发的昼夜交替是人们产生“天”这个时间观念的原因。
当然,“天”还有更加科学的起源,就是我们上面刚刚讲过的地球的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月”来自月亮 月的形成是月亮绕地球转动的结果。我们前面讲过,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平均约为27.32166天,这就是一个恒星月,即当月亮绕地球转过一圈之后,在地球的上空将出现同样的恒星背景,所以就叫恒星月。
除恒星月外还有朔望月,就是月相重复出现的时间。月相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新月、半月、上弦月、下弦月、满月等,这样一个朔望月长约29.5306天。朔望月之所以比恒星月长,是因为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随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转,这样就延长了朔望月的时间。
这就是“月”这个时间概念的起源了。日月加上前面所讲过的年是三个最基本的时间概念,因为它们都有着与之相应的各自独立的、独特的且不断循环往复的现象为依托:“日”有东升西落、“年”有春夏秋冬、“月”有阴晴圆缺,无不显然,无不令人感到时光的流逝。
除年月日外,其他的时间概念都是以它们为基础得来的,例如小时,它就是将一天等分为24份,每一份就称为1小时。因为小时的时间还太长,人们又将它再等分为60份,每一份称为1分钟,为了计量更短暂的时间,又将1分钟等分成60份,每一份称为1秒。这就是小时、分钟与秒钟的简单起源了。
“星期”的起源 在一天之上还有一星期,它就更是“人造日期”了,这里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
原来,西方的古人们有了一天与一月之后,由于两者之间长短太悬殊,达1∶30,非此即彼很不方便,例如休息吧,古人也是要休息的,如果一个月休息一天呢太少,连着休息两天或者三天再干活呢又不合理,于是就感到需要一种新的计时法,它必须介于天与月之间。这就是星期产生的最初动因。
一星期的最大特色是它每天都有固定的名称,并且每个名称都有特殊的含意。
例如星期日Sunday,即是“太阳日”,星期一Monday,它被指定为月亮日,即Moon's day。星期二Tuesday被指定为火星日,也就是战神日,星期三是水星日、星期四是木星日、星期五是金星日、星期六是土星日,如此等等。
从上面的名称可以看出来,时间与星宿相对,这正是古人发现时间的方式,这也是我们称之为“星”期的缘故。
表达文明的历法 我们前面谈过了年月日时分秒等计时方法,它们都可以称之为自然的计时周期,但实际上这些还远不足以计时,这只要看看某天的日历就知道了,例如2002年11月11日星期一。这是什么样的时间呢?2002年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说地球绕太阳转了2002年圈吗?那么11月11日又是什么意思?这些仅仅用上面的时间计量法显然是不够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实际上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动态的但不具体的时间,它表示某事物经过了一个过程,例如地球自转一周、吃了一顿饭、走了一段路,或者人的寿命等等,用现在的时间表示就是1天、1小时、1分钟、100年等等。这样的时间用上面的计时办法就行了。
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并不只有这种,还有另一种静态的、具体的时间,它标示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或者时刻,例如1818年至1883年是卡尔·马克思的有生之年,1818年5月5日则是他诞生的具体日期。这样的时间显然与第一种时间有所不同,它更为具体、明确,它表示的主要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指明某段或某个具体的、特别的时间。
如何来表达这种静态、具体的时间呢?像1818年5月5日又是什么样的时间表示法呢?这些就是历法。
历法就是一种计时系统,它将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的量度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就能够确定并记录某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或者持续的具体时间段,而且根据其法则,这些具体的时间与时间段具有唯一性。
对于历法而言,其特征取决于它所采取的规则。由于这种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并没有什么自然规则来加以限制,因此历史上的几乎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并且这种历法通常成为这个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www.daowen.com)
阴历 阴历是太阴历的简称,太阴就是月亮的雅称,因此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由于是以月相为依据制定的历法,因此阴历的每一天基本上都与特定的月相相对应,例如每月的初一都是新月,十五或者十六是满月等等。
在一个朔望月,每一种月相,从新月到满月都会出现一次,它的周期约合29.5306天。一个月应当是由整数天构成的,因此阴历就规定了两种月,大月与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不过,阴历的大月与小月不是固定的,即不是一个大月一个小月地轮流转,也不是如阳历那样每年的哪个月有多少天都是一定的,而是要根据历法家们的计算而定,平均大约是每15个月中有8个大月,7个小月。阴历一年也是12个月,它的总长度就是12×29.5306=354.3672天,即使隔3年加一个闰年闰一天,也只有355天。这与我们平常所知的一年365天差了约10至11天。也就是说,每年阴历年的新年都要比阳历年早10或者11天,只要过上3年左右,就会提早达一个整月,要是过十六七年,就会寒暑倒置,冬夏易位。这样的历法自然不行,根本不敷生活之需。因此,当更加合理的阳历诞生之后,它就像件旧什物一样被扔掉了。
虽然阴历不精确,但在所有的历法中它是最早被制定出来的。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最容易制定。月亮圆缺的规律是十分明显的,只要一双普通的眼睛就行了,因此,即使没有多少知识的古人也不难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制定出历法。比通过观察没有明显圆缺规律的太阳再制定历法要容易多了。
您知道阴历为什么不能准确地反映地球的实际情况吗?例如四季的交替、寒暑的轮换?道理很简单,因为决定四季交替、寒暑轮换的根本不是月亮。
那么,是哪个决定了四季的交替与寒暑的轮换呢?是太阳。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制订的历法就是阳历了。
阳历 我们上章说过,地球每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因为起点的不同有几种年,如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和交点年。在这里,阳历所采用的是回归年,它一年的长度约为365.2422日。每年的天数当然不能有小数,于是就省去了。
当然,不可能真的不考虑这尾数的0.2422天,等四年后它就会达到将近一天了,于是,每隔四年,阳历就会闰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份,因此阳历的闰年就有366天。这个闰年也是很好计算的,只要年数能够被4整除就行了。
不过,我们又看到,四年并没有真的达到一整天,而只有0.9688天,因此四年一闰就多加了0.0312天,再累积400年后便又多了3天。这3天必须被去掉,也就是说,400年中本来有100个闰年的,现在只能有97个了。去掉哪个呢?具体做法是凡碰20世纪年的,只有能被400除尽才能算是闰年,否则不是,因此,1700年、1800年、1900年虽然能够被4除尽,但却不能算是闰年,2000年就是了。这样的话,就刚好去掉了3年。
其实这样也还不绝对精确,400年中还会多出近3个小时,但要将它凑成一天需要长达3333年,这样小的误差就被认为是无须考虑的了。
中国奇妙的农历 除了上述三种历法外,我们中国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农历。
农历又被称为夏历,它还包含有二十四节气,中国的广大农民很早以前起就是根据它来安排全年的农事的。
二十四节气能够表示太阳在周年运动中到达的黄道位置,它按太阳黄经,把黄道等分为24弧段,全年相应地分为24时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各气的弧段相等,每气合黄经15°。
在我国,二十四节气通常是指24个交气时刻,即两气相交的时刻,它刚好与黄道上的24个等分点对应。在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秋分和冬至、夏至,合称二分二至,相应地,在黄道24点中,最重要的是春分点、秋分点和冬至点、夏至点,合称二分点和二至点。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的老祖宗还编了一首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相似,西方也有黄道十二宫之说。就是根据太阳黄经,把黄道等分为十二宫,分别以黄道十二座命名,例如白羊宫、天秤宫、巨蟹宫、摩羯宫等等。每宫跨黄经30°,相当于我国的两个节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