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成长更全面,中学教育研究

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成长更全面,中学教育研究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惩戒教育”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就是“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快乐教育”了,“惩戒教育”甚至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对于较为顽劣的学生,一味地赏识教育是不现实的,需要适当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引起舆论鼎沸。当然惩戒的基础是关爱。及时、适度、有效是进行惩戒时的基本原则。

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成长更全面,中学教育研究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五中学 韦 锋

任何时代,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明事理。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师就是这个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需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惩戒教育中,学生才能辨是非、知对错、懂权责。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仅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有“惩戒教育”。如果说赏识是阳光,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可以自信而快乐地成长,那么惩戒就是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练,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就算是当下欧美现代教育中,学校和教师也保有适当的惩戒权。比如在英国,教师可以像中国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给学生来个打手心。在新加坡,对违规学生,还有施以鞭刑的惩罚。

因为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自己都舍不得动一个指头,不用说别人。孩子受了委屈,家长“捅”到学校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老师们就给自己惹下麻烦,使得老师对“惩戒”这种教育手段避之不及,以免引火烧身。“惩戒教育”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就是“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快乐教育”了,“惩戒教育”甚至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一些学校和教师之所以对少数学生不敢管、不敢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偏执观念得以流行并成为一种评价标准,不断影响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来,使教育的舆论环境严苛有余,宽容和理解不足,这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成为教育者不愿为、不敢为的事情。快乐教育理念已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假若教育让孩子一味追求快乐,那无异于教唆孩子人生没有错误和挫折,这样的教育还是真教育吗?孟子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假若我们的快乐教育要把孩子们引向安乐而拒绝忧患,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出问题?对于较为顽劣的学生,一味地赏识教育是不现实的,需要适当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些媒体常常把权利意识强调到极致,对任何学校教育的手段和过程,都放到极端权利的天平上来衡量,对复杂教育过程的简单裁判,压缩着学校和教师正常的教育空间,连对学生的必要批评都让人顾虑重重。而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校园暴力频发,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www.daowen.com)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过度的赏识教育让孩子的成长过于“甜腻”,缺少了硬气和责任。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协调和融合。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若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有成效的把控。”这句话值得家长朋友深思。好多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大越管不了,其实这都是缺乏有效的管教留下的“后遗症”。

2017年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引起舆论鼎沸。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当然惩戒的基础是关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维系师生情的纽带,也是学生感恩老师的源泉,还是老师和家长和谐交流的情感基础。如果没有关爱,不管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惩戒都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身的侵犯。但即使在这种关爱下,惩戒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及时、适度、有效是进行惩戒时的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