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在解读新课标时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他还提出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崔峦的讲话基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特点和要求,让我们对这部分的要求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我要更好的把握口语交际的含义,我们还应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一开始,就明确的写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在口语交际中尤为重要。口语交际首先是工具性极强的活动。怎样了解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信息的流通是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合作与交流日益成为全球性的趋势,个人的生存状态越来越被他人影响和影响他人的现代社会,怎样合理有效的进行口语交际就成了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由于汉语教学在我国处于母语教学的地位,口语交际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是无时无处不在,它的工具性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有的人会认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不需要再有人与人的直接沟通了,口语交际已经不必要了,它的教学更是不需要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互联网的普及会对口语交际存在的必要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了口语交际的存在。这是因为,口语交际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工具而存在的,它还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也就是它的人文性。其表现之一就是在同人的交往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是和个人修养、团队精神以及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赞赏的眼神、拍拍肩膀的动作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可以给对话者莫大的鼓励,这些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正是网络不能做到的。退一步说,即使网络能通过技术的改进做到以上这些,它在交流过程中要求的对话题和情景的把握、理解关怀对方的能力与对话意识的要求不谋而合,而对话意识正是口语交际更深刻的人文内涵的反映。口语交际还有很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就有“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论述。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发挥语文育人的功能。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不仅要求学生会说,还要求说得有感情。在评价中要统筹兼顾,不能失之偏颇。(www.daowen.com)
(二)体现独创性和创造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们不满足于从众,时时处处想到创新,关注差异,追求新奇。这就要让学生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想的、说的、做的东西都能够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而且语文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言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情景性,同一句话,对这个人是这样的意思,对别人又是另外的意思;在这个情景里是这个意思,在另外的环境里又是另一种理解。在口语交际中,这样的情景也常常出现,一句话,说的人是这样的想法,而听的人又是那样的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说自己心里想的,不盲从、不从众,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语言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独创的,对学生个人来讲就是一种创造。
二是创新氛围的创造。让学生乐于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需要我们的提倡、鼓励、赞许、理解和宽容。因此,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想法,对待学生的种种差异,我们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而应该从中找出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为后继的教育提供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