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反思

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反思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

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实施以活动开展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判断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如何,要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评价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融合为一个整体,评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新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怎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做了一定的探索,现概述如下:

(一)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活动主题不同,活动过程和方法也有差别,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运用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充分利用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也是丰富的,对于它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的。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使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体验与收获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如将学生活动中的照片贴出来,办一个摄影作品展;将学生所写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办成手抄报,还可设置一个问题专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或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设想,可将其直接写在专栏里,其他同学可一起参与讨论并探究。

2.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

当一个主题活动或某一个阶段活动结束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如,北正街小学某班学生开展的“社区小医生”活动结束后,学生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编成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做了一次演出汇报。其中小品《我的访谈经历》描述了学生在一次访问调查活动中由于缺乏语言艺术遭到拒绝,后来改变访谈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形式活泼,发人深思,并在班上引发了一场如何与人交往的讨论。学生成果展示交流形式多样,有的展示调查报告、有的展示反思日记、有的展示手抄报、有的展示手工制作,通过展示,可充分表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

3.随机展示,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

有时,学生的成果不一定要活动结束时才展示出来,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取得小小的成功时,指导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展示的欲望,及时提供展示的机会。有一个三年级班在一次“小当家”主题活动中,学生在家里学做水果拼盘、洗菜、择菜,并参加了在班上举行的“厨房小帮手”比赛,学生还将活动过程进行了录像,老师将他们的活动在校园电视台播放,看着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对活动更感兴趣了。这样,随机性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分享成果的乐趣,能激励学生更好地、更自信地继续开展活动。

(二)开展讨论会,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www.daowen.com)

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使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个学生在研究多功能黑板刷时遇到了吸入的粉尘处理问题,在讨论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他们想出了在黑板刷中的小风扇后安一个塑料袋的办法,帮助他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又如,在一次“三湘院士知多少”的活动中,学生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从多方面了解院士的活动,他们收集了许多有关院士的资料、照片,被院士们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精神所感动。在讨论活动中,他们谈到了现在学生中的“追星”现象,觉得有必要向所有的人宣传院士的事迹,于是,他们又确立了“宣传三湘院士”的活动主题。通过讨论,他们将活动进一步进行了拓展。

[案例一]

苹果树”给我的启发

本学期我班选定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关爱他人”,为了筹集资金,我们成立了“青苹果援助基金会”。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各种筹集基金的方法,并选定了机构组织。

由于筹集资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怎样才能使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我何不要学生画一棵巨大的青苹果树,上面结满了青苹果,把它贴在教室里。学生筹集到了多少资金,交给青苹果基金会“银行行长”,然后自己选一个苹果,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资金的数量,还可写一写筹集资金的途径。期末时,看看谁的苹果含金最重,就奖一个纸做的金苹果。学生天天看见这棵树,捐了钱的,得到老师的称赞,听到同学发自内心的称赞,感到无比的快乐;没捐钱的,见榜上无名,怪不好意思,定会想方法表现自己。

苹果树一贴出来,果然在全班引起了轰动。首先学生成立了卖报小队,利用双休日沿街叫卖。第一次便赚了30多元钱。参加卖报的同学,等到星期一时,便喜滋滋地把钱交给“行长”,选了一个苹果写上自己的大名、金额,那种自信骄傲真让人高兴。之后,学生又开始“收集废品大比拼”活动。星期六、星期日学生在家里、宿舍楼,有的甚至到居委会去捡废品。忙乎了几天,可到手的只有那么一丁点钱,想想平时买零食,到公园游玩,一次就是几元甚至几十元。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受到钱来之不易。因而,他们在苹果树上认真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有的还写上“血汗钱”。此外,负责人每个星期还安排两名学生负责捡班上和学校的废品。这个工作较难,要不怕脏、不怕累,还要能坚持下去。个别同学有时忘了或不想去做了,但一看到那充满诱惑的青苹果时,便又鼓着劲儿干下去。活动开始的第一周,王小雨、刘翔赚0.7元。第二个星期,冯秀清、谭笑便力图超过他们,结果挣了1.4元钱。竞争越来越激烈,眼看苹果树上的苹果,都“名果有主”。学生便又建议我在“苹果”上再贴“苹果”。我欣然答应,结果学生都早已准备了画好的青苹果,一进教室,就直往树上贴。后来我班又办了一次“爱心拍卖会”。这次拍卖会,拍卖品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小作品,共收到35件。在拍卖会上,学生争相抢买拍卖品。特别是平时一贯调皮捣蛋的沈亚雄竟出6元钱的高价买走了音乐储蓄盒。平时贪吃而又小气的曾琳竟也掏出口袋里的两元钱买了一个花篮。活动后,捐赠了拍卖品和购买了东西的同学,便蜂拥到苹果树前,找属于自己的苹果,自豪地写上自己的大名。看看苹果树,听着同学的议论,大家干劲越来越足。

现已到期末,“青苹果援助基金会”已筹集资金上百元,最令人高兴的是这些钱都是学生自己挣来的。

这棵“苹果树”的功劳可真大。这种及时的、当众的、有趣的、竞争的、持久的评价符合学生的要求,学生特感兴趣,也更能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养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