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在新课程教学评价实施中的重要性

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在新课程教学评价实施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全面了解学生,还要对学生作深入的研究,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因而,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在判别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给出两个分数:3/15和7/28。学生判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15、28都含2、5以外的质因数。

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在新课程教学评价实施中的重要性

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一)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

了解学生是正确评价和教育学生的前提。了解学生,要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了解社会和家庭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全面了解学生,就要了解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情况,了解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就其中某一项而言,也要了解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要了解优点一面,也要了解缺点一面;既要了解现在的表现,也要了解过去的表现;既要了解校内的活动,也要了解校外的活动。总之,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全面了解学生,还要对学生作深入的研究,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两个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表现形式一样,但产生的原因可能不同,实际上可能是不同品质的表现。只有深入到学生内心的世界,才能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宗旨和改革方向,在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强调各学科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中,除了“知识与技能”,还要包括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此,在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时,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对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尤其要摈弃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做法。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对考试涉及的知识技能等学业内容优先考虑,重点评价;考试不涉及的非学业评价内容则较少关注。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是相悖的。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向我们表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未来发展上的问题与偏颇。当然,上述错误做法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的,如来自社会、家长、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压力。然而,教育是一项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事业,因而也是一项创造未来的事业,更是一项追求理想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探索全面评价学生的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更何况我们已经看到,国家正在进行各种选拔性考试的改革,考试的目的和考试的内容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靠拢。我们应该相信并努力向社会和家长证明,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不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切教学因素最终将作用于学生,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学,谁也无法替代。因而,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方法之一:学生自己明确目标

目标能够指向、定位,其实现程度制约着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学应该“有的放矢”,切勿“无的而矢”。漫无目的的教学必然杂乱无章。因而,以目标为“纲”,使学生把目标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学生对一堂课应该“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心中有数。明确目标要因“内容”、因“学生”而制宜,采用灵活的方法和形式。有的目标可用疑问的形式出现。如“分数大小的比较”可将目标定为:(1)同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2)同分子分数怎样比较大小?有的目标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讲了之后,问“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学生明确归纳了如下目标:(1)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3)能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方法之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生“问”,“问”解“惑”。故唯有多问方能识广。学生的提问,表明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有时甚至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但正因为如此,学生才感触最深,启迪最大,增了智慧,长了才干。学生“一问”胜于教师“十问”。牛顿“问”出万有引力;瓦特“问”出蒸汽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善问、勤问,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在判别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给出两个分数:3/15和7/28。学生判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15、28都含2、5以外的质因数。学生用除法计算后发现事实上3/15=0.2;7/28=0.25,学生立即发问:“为什么分母含有2、5以外的质因数,而它们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呢?”还有学生在沉思中自言自语:是否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呢?问题促使学生反思,最终找到结果:所判别的分数需有个前提——应为最简分数。

方法之三:学生自己解决疑难

疑难的出现,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动力。若教师直接解决,学生必然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提高。因而,应该引导学生剖析,使他们在疑难中“摸、爬、滚、打”,让学生去思、由学生去想,自我“消化”疑难,汲取知识“营养”。因此,当学生认识混乱、模糊时,要善于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深入辨析,探究本质,攻克难点。

方法之四: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从中寻找共性,抓住关键,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其探索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式子:1/2=2/4=3/6 2/3=6/9=18/27。学生从左往右看,发现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从右往左看,发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经归纳总结,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方法之五:学生亲自参与过程

人本主义的学习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有参与才有感悟,有感悟才有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精心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思考。以此积累丰富、深刻的感性材料,形成正确清晰的思维中介——表象;经加工、提炼,“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中来。如:“圆锥的体积计算”,若单纯的讲理论,学生肯定感到抽象、陌生。对此,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按要求装沙、倒沙,并认真观察整个过程。其间,学生发现了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装三次沙就倒满了圆柱。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深刻明白了圆锥体积公式的内在原理。很难想象,不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一切。

(二)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尊重学生,就是肯定、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了,他们才会尽最大努力学习。《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而易,开而弗达则思”说的就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做到师生和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

1.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传统历来重视“师道尊严”,教师历来是高高在上的,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如何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平等的人,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这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甚至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保护每一个孩子的隐私,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深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用“差生”、“后进生”和“落后生”这类标签贴在学生的身上。教师不应偏爱成绩好、家庭环境好和相貌好的孩子,不能使一些学生因先天和环境条件的不利而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偏见会对孩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偏见一旦形成、一旦被学生感受到甚至认同,要纠正是非常困难的。

2.尊重每位学生的自尊心

人都是有自尊的。自尊心是学生自爱、自强的起点,能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思想品德上好学上进、不甘落后,是教育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心理机制。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爱护他们前进的动力,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千万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可以没有鲜花与掌声,但绝不能没有自尊心。一个没有了自尊心、没有了自我的人,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人可能会产生或做出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后果或行动。教师不但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加以引导和培养。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不是小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从教育事业和学生利益考虑,尊重和信任学生,认真负责地评价学生的行为。

3.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

在人的个性中,有一种任何摄影师都无法捕捉,任何画家都无法再现,任何雕刻家都无法言表的个性品质,因而人们有了千差万别的不同。个性对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影响,对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在尊重他们的未来。

4.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

学生正处于热情奔放、生气勃勃、喜欢憧憬未来的时期,要提高教育效果,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是什么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是什么引起他/她违反校纪,是什么引发他/她的逆反心理。教师要知道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评价标准,虽然他们还不成熟但他们的情感世界是很丰富的。如果这些都不了解,一味地高调要求,或讽刺挖苦,肯定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一旦师生感情破裂,教育就无从开始了。

5.尊重每位学生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隐私。隐私往往是一种不愿被人知道、不愿被人公开的弱点或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弱点和不足,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青年学生,难免有一些令人不愉快、不理解的事。有些学生家里还可能存在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境贫困等其他一些不愿让人知道的事,这些都应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尊重。况且,隐私权也是每个人的权利。作为教师,不能随意公开任何一个学生的“秘密”(学生所在乎的),如他们的家庭状况,原来的“绰号”,在过去学校和幼儿园的表现,以及私下与教师的谈心内容。

但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要老师的不懈努力。老师不经意的话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一位课程改革专家曾经因福特基金会的一个援助项目到贵州某地进行实地调研,听了不少课,其中一节语文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节语文课上的是“爸爸和书”,内容是一个家境困难的孩子讲述爸爸给他买了一本书的经历以及这本书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老师在这节课内容基本讲完后,说:“现在我们叫一位家里也比较穷的同学来讲讲他爸爸有没有给他买过自己很看重的书”,老师叫了一位男孩起来回答这个问题,结果,这个男孩站起来后,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肯说,孩子受到了伤害。家里穷是孩子的隐私,也许孩子并不愿意人家知道,但老师却恰恰暴露了他的隐私。这是这位老师教学的败笔,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师对孩子的人格尊重不够。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所观察的平常课,可能会经常发现这种对孩子人格发展不利的现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其他日常学校活动中以及对学生的口头或书面的评价中,要时刻把保护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人格放在心上,要时刻想到我们的一些话、一些做法会给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问学生:“谁能用‘凡是’造个句子?”话音未落,只听有人擅自大喊道:“凡是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哗……”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老师定睛一看,造句的原来不是别人,正是班里的“捣蛋大王”。此刻,他怔怔地站在那里,脸涨得通红。教师站在讲台上,默默地注视着同学们,教室里霎时间变得异常安静。“同学们”,只见老师缓缓地说:“刚才,××同学造的句子从语法上讲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这样改一下会更好:‘凡是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要勇于改正缺点,那就是好学生。’我相信……”老师的话被热烈的掌声淹没了,那位造句的同学也早已激动得满脸通红。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正是缘于教师满腔无私的爱,才会把理解、尊重、信任和企盼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敏锐地把握教育的良机,巧妙地“长其善而救其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伤,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或反省呢?我们认为,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需要我们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需要我们教师时刻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关爱学生就从不讲忌语做起吧!我们下面介绍40条教师忌语:

1.我要是你早不活了!

2.你真笨!你真傻!

3.看见你,我就烦!

4.谁教你谁倒霉。

5.回家让你妈带你查查,是不是弱智!

6.你这孩子无药可救。

7.坐下,你真笨!不知道干吗举手,总是耽误大家的时间!

8.您的孩子没法教,领走吧!

9.你是吃饱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干嘛不行,你真没救了。

10.闭嘴!我不想听你说。

11.讨厌,不要脸!

12.你是最差的一个!

13.你长眼睛干什么用的呀!

14.你有病呀!

15.低能。

16.住嘴,不要再说了。

17.一边待着去。

18.我看你这辈子算是完了。

19.简直是木头桩子多俩耳朵。

20.你有没有良心?

21.现在的学生,一拨不如一拨!

22.讲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个榆木疙瘩。

23.死鱼不张嘴。

24.明天让家长写一份保证书,再犯错误,干脆别上学啦!

25.老师就是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听就不成!不听你可以不来。

26.再不改,就请你家长。

27.看你长不长记性。

28.不懂人话。

29.真笨,不是学习的料。

30.你给我出去!

31.缺心少肺!(www.daowen.com)

32.你给我站起来。

33.缺心眼儿。

34.不争气的东西。

35.你真傻,去检查一下智商。

36.跟头猪似的,怎么那么懒呀!

37.你简直就是个白痴!

38.一边站着去,想通了再找我!

39.你别在我们班里混,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40.谁再不给我好好学,就请你家长来。

(三)关注个体差异

传统的学校教育烙下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深刻印记。工业经济的产品是标准件,一种产品的操作要求、操作过程、操作技术和质量检验都是统一的。工业生产的这种统一性“迁移”到学校教育,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按照“统一”原则授课,培养“统一规格”的人才。在我国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学校教育的统一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真正落实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最典型的是凯洛夫提出的五环节课堂教学)和统一质量评价。学校教育的“产品”就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式的学生。这种工业生产规范应用到学校,自然就是反学生的、见书不见人的教育,是机械的程式化和缺乏生机与乐趣的教育。虽然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共性的,但教育的对象毕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件,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因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具有个性差异是绝对的。那种生产标准件式的统一教学的最大危害就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代价是巨大的。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所说的,“事实上,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条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摒弃任何标准化的教学形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以15年心血潜心研究人类智能的结构,于1983年出版了影响深远的《智力的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智力定义提出了挑战。加德纳认为,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力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他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9大类。它们分别是: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使用语言(母语或其他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这是作家、诗人、相声演员、律师、新闻记者这类人具备的突出智力。有的孩子很有语言天分,他们说话早,对语言、文字很有兴趣,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喜欢绕口令和猜谜等语言游戏,喜欢读书和听别人读书,他们很可能成为成功的作家。

2.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数字运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具有高度发达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智力的人具有能够理解某种因果规律的基本原理、采用科学家或逻辑学家的思维方式,或者能够像数学家一样处理数字、数量和运算。数学家、科学家、会计人员和电脑程序设计人员便是这类智力突出的人。天生具有数理逻辑倾向的人,擅长推理,思考时注重因果分析,会提出假设,寻求观念上或数字上的模式,而且抱着较理性化的人生观。有的孩子很有逻辑/数学天分,他们喜欢并擅长计数、运算,思维很有条理,经常向家长或老师提问题,追问为什么,并愿意通过阅读或动手实验寻找答案。如果他们的好奇心能得以满足,那么他们很可能在理科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好成绩。

3.音乐/节奏智力(music/rhythmic intelligence):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创作和表达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的人,对节奏、旋律有异常敏锐的感觉力。巴赫、贝多芬、我国民间艺人阿炳等人的这种智力十分突出。任何人,只要听觉敏锐,唱歌时不走调,能辨别不同的乐曲,也都具备了这样的智力。有的孩子表现出音乐天分,他们的听觉特别发达,很小就表现出对音乐和声音变化的高度敏感,并能迅速而准确地模仿声调、节奏和旋律。

4.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tic intelligence):使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手、手指、手臂、脚等)解决问题、做某事或制作某种东西的能力。如芭蕾舞演员、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体操运动员、外科医生等人,这种智力比较突出。有的孩子表现出身体运动天分,他们能很好地协调肌肉运动,体态和举止优美而恰当,他们通常在体育运动、机械、戏剧和其他操作工作中有杰出表现,很容易成为优秀的演员、舞蹈家、运动员、机械师和外科医生。

5.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对空间、线条、形状、颜色等视觉/空间元素的准确的识别能力,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改变和重塑空间的能力。画家、摄影师、机械工程师、建筑师属于这一类型。这类人在思考时,常借助图像,对于视觉空间的感觉性很强,能变换、重塑各个层面的空间。空间感觉性强的人通常都能明察秋毫,且能将脑中思索的概念以图像画出,对于三维空间可充分掌握运用,应付自如。有的孩于空间想像力较发达,他们的视觉似乎特别发达,喜欢把事物视觉化,即把文字或语音信息转变为图画或三维形象,可能在绘画、摄影、建筑或服装设计、造型艺术等方面表现出兴趣和特长。

6.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认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分辨自己各种不同心理状态的能力,明白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类人特别善于进入自己的感觉,分析自己各式各样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运用这种自我了解来引导自己的人生更臻胜境。这种类型的人十分内省,喜好沉思默想,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且他们往往非常独立、责任感强,而且自律甚严。他们宁愿独处而不愿与人共事。有的孩子就属于这种类型。

7.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察言观色并对他人的情绪、脾气、心意和企盼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的人能善解人意并与人融洽相处。这类人往往有高超的观察能力,对别人的情绪、脾气、心意和企盼都反应灵敏。这类人适合从事政治领袖、公司的行政主管、心理治疗师等职业,小说家也需要具备很高的人际交往智力。有的孩子擅长人际交往,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和各类人相处,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经常充当团体的领袖人物,他们比较容易在政治、教育、管理或社会活动等领域取得成功。

8.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对探讨有关人类生活的深层次问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会死、我们怎样变成这样的)的敏感性和能力。

9.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彩、岩石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理解、联系、归类、分类、领会和解释自然界中遇到的事物的能力)。农场主、牧场主、猎人、动物饲养员、植物学家、厨师等这方面的智力比较突出。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智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构成。

这种多元智力观与传统的智力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每一个孩子,如何因材施教,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学习的。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应于他们那一方面的智力特别发达,一些儿童通过阅读与记笔记学得最好,另一些儿童通过图形学习,其他有的人通过身体运动或音乐/有节奏的活动学得最好。有些人喜欢一个人独自解决问题,有的人喜欢与其他人互相讨论来解决问题。作为学校应该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换句话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发现其闪光点,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或发展。

可见,统智力观与多元智力观有看明星的区别

智力能通过简短的回答测量到:如斯坦佛一比内智力测验、威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oodcock Johnson认知能力测验、学术能力倾向测验。

对一个人多元智力的评估能促进学习和问题解决方式。

简答测验不适用,因为它们并没有测量到学科的掌握或深层次的理解,只能测量到机械记忆技能和完成简答测验的能力。现在的一些测验重视过程胜过重视最终的答案,如数学表现评估和语言表现评估。

人生来就具有固定的智商。

人有多元智力,但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组合或智力结构。

智力水平在一生中不会变化。

我们都能改进每种智力,尽管一些人改进某一智力领域比改进其他智力领域更加容易。

智力由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组成。

人有许多种智力类型,反映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不同方式。

在传统的实践中,教师教给每个人同样的材料。

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法意味着,教师要根据个人的智力强项和弱项进行不同的教学和评估。

教师教某个主题或学科。

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学习活动并把各学科连接起来。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允许学生有多种理解的方式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但是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逻辑/数学智力和语言智力。在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侧重让学生通过听觉获取信息。课后作业的主要方式是读书、背书、回答问题。考试往往采用单一的纸笔测验形式,也是侧重对逻辑/数学智力和语言智力的发挥和考查。这样的教育对那些擅长其他种类智力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特别是那些喜欢自己动手操作、靠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喜欢追问为什么、需要和同学交流才能理解讲课内容的孩子。他们所擅长的学习方式得不到学校或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可能被老师或同学视为不守纪律的、多动的或笨拙的学生;他们可能在单一形式的考试中屡次遭遇失败。例如,一个擅长空间思维的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如果他的老师上课时只是大声地快速地讲解,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或者板书不能突出要点,那么下课后他很可能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另一个孩子长于通过听觉获取信息,如果要求学习时不许说话,阅读时保持安静,或禁止提问,那么他可能根本“看不进去”。

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方式表示肯定和欣赏;根据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学习方式的优势进行学习;同时,家长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才能,即找到最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对于主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孩子(视觉/空间智力突出),最好通过视觉形象呈现需要他们掌握的信息。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图画、录像片、投影或幻灯图像、板书或板报等方式呈现授课内容。同时,要允许并鼓励这类孩子用图像、色彩、身体动作等视觉手段记录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对于主要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孩子(言语/语言智力突出),教师或家长要充分利用录音设备。可以把需要孩子记忆的内容或要求孩子回答的问题制作成录音带,让孩子一边听一边记,一边听一边说出答案。这对孩子的理解、记忆、思考和表达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会使孩子的学习效果有长足提高。

对于需要自己动手操作一番才能获取有效信息的孩子(身体/运动智力突出),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鼓励孩子探索未知的事物,如到野外或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事物、自己动手做实验、积极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请教等,并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四)教师要关心困难生、后进生

学习困难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他们、怎么帮助他们,使他们克服困难,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有学者对学习困难生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困难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是具有二重性。在他们身上往往同时存在一些相互对立的心理特征,这些相互对立的特征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他们表现为:

1.自暴自弃与自尊自强

困难生在形成的过程中必定曾多次被老师找去谈话,而且谈话内容多与好事无缘,以批评居多。这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沮丧心理,认为自己无药可救,因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事情或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总担心别人说他/她不好;总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让老师看重,同学羡慕,却又总是失败,因而容易产生很强的无助感。

2.软弱无力与争强好胜

困难生做了坏事不愿让老师知道,因此当他与教师面对面时,总是逃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推脱搪塞,但在事实面前却显得非常的软弱无力。作为一种心理补偿,在其他的方面他们往往争强好胜。

3.自卑与自信

困难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同时也有很强的自信心,却总是体现在一些消极的方面。

4.对立与接近

对立是自暴自弃的深度发展,既然前进无望,那就破罐子破摔。老师的教育,在他们看来是存心找茬儿,故意与自己过不去,于是与老师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有时甚至会故意与老师作对。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渴望与老师接近,希望老师能经常注意自己、关心自己、鼓励自己,就算是采用消极的行为也在所不惜。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是怎样对待这样的学生的呢?一些调查发现,教师对优等生与学习困难生或“差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教师经常会这样对待困难生:他们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教师更倾向于告诉困难生答案或叫其他学生来回答,而不是尝试通过给困难生提供回答的线索或重复问题或换种方式提问来降低回答的难度;对困难生的失误经常批评,却很少表扬他们的进步;只是叫困难生回答简单容易的不用分析的问题;把困难生的座位安排得离教师远远的;降低对困难生的要求(如教少些、不必要的表扬、过多地提供帮助);对困难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馈非常简短而且信息含量少;对困难生的见解很少接纳和采用;等等。这些做法显然不利于促使学习困难生的进步与提高。

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学习困难生尤其需要我们老师予以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第一,要帮助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偏见。希望困难生能转变,希望他们能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充满期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一般来说,学习困难生智力并非都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长处总被缺点、短处所掩盖,而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把他们当作班里的包袱,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他们就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有时甚至与老师唱对台戏。为了促进学习困难生的转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起转化学习困难生的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这些同学多提问,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第二,要积极发现困难学生的闪光点,促进他们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结构。事实上,每个困难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任何一个困难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捕捉并加以发扬,让学习困难生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例如:小李同学进高中时考试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又不遵守课堂纪律,同学们都很讨厌他,科任老师也时常到班主任那儿告他的状。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母亲在他读小学时就去世了,现在是与父亲相依为命。于是班主任决定主动接近他,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有一天,班主任无意中发现他爱好画画,并且画得相当不错,就鼓励他为班上的板报画插图。他的画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大家慢慢地接受了他,他违反纪律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成绩也一点点地进步了,后来还被同学们选为班上的宣传委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又成功地举办了一次全校画展。随着一次次成功的取得,他不仅改掉了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坏习惯,而且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变化,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取得了班级第八名的好成绩。

第三,对学习困难生要分层要求,循序渐进。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老师所讲内容大部分同学都懂了,但他们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老师不注意到这一点,不顾教学实际,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按同一标准去要求学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困难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向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容易掌握的知识,作业上开一些“小灶”,从易到难,提出目标,从简到繁,因势利导,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有进取的欲望。困难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进取心。他们也希望取得好成绩;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也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与羡慕;也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但日积月累的问题使他们想进步却不知从何下手,或因目标过高而难以达到,自感希望渺茫,因而通过捣乱、违反纪律等方式来吸引老师与同学们的注意。所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实际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转变的重要步骤。当然,学习困难生的进步是一步一步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终极目标。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既要制定终极目标,又要制定各阶段目标。各阶段目标是阶梯式的,目标间的距离要以学生本人的能力为依据,要考虑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努力一下就能达到。不断地达到目标,不断地积累成功,不断地从成功中取得自信。同时,成功的愉悦感又促使他进一步努力,更容易达到目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进步。

第四,超前辅导,课后点拨。困难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压力,而是更多的帮助,更好地适应教材、教法。为了使学习困难生能对新授内容有所适应,老师可对他们进行课前辅导,并对辅导中用到的旧知识及时补充,以减少因对旧知识不太掌握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习困难生,新课讲授结束后,教师要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分别点拨难点弄清道理,安排一些难度适当的作业,使他们同样尝到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和发展志向,而不是把学生“物化”为一个填装知识的袋子或当作应试的工具,应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再次,要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于其自身条件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都能得到主动、活泼的发展,并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有序竞争。最后,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上,重视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在其中发挥作用。

(五)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对某地348名中小学生进行的有关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在当问及与谁谈心里话、与谁谈论自己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时,只有5.41%的学生选择“和教师说心里话”,是选择人数最少的交谈对象;在谈论身体方面的问题时,也只有6.78%的学生选择“教师”作为对象,排在父母和同学之后。可见当今中小学师生关系并不理想。学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

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学习的对象。新时代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切切实实地做到“教学相长”。在现时代,或许没有一个教师能比他所面对的所有学生都高明。

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会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我国古代教育遗产中,“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等主张,确是“民主性精华”。且不说在今天“数字化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和高势能受到挑战,单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而言,我们也未必都能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学生怎样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思考;有时,“灵魂工程师”也没有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在新事物、新变化面前,我们也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难怪许多先期进入新课程的教师,许多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老师,都发出了共同的感慨:“我们简直惊讶学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动精神,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推力”;“我们重新找到一颗童心、一种青春的激情,享受到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欢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