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新路上的流行病与防治探索科学人文随笔

创新路上的流行病与防治探索科学人文随笔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所列三种,都是创新路上常见病的实例。只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搬走创新路上的绊脚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创新路上的流行病与防治探索科学人文随笔

科技文化的一部分,难以舍弃文化其他部分而单独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涉及文化整体。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决策,我国科学技术的投入达到空前规模,科学创新的努力已经举世瞩目,国外甚至讨论起“中国是不是下一个科学超级大国”的问题(Wilsdon and Keeley,2007)。我国的科技界从来没有能像今天这样,在国内精神焕发,在国际上扬眉吐气;科技成果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若日新月异般神速进展。如果以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来衡量,无论在科技管理层面还是科技界文化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使人难以乐观。其中有几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是我们走向创新型国家征途上的流行病,迫切需要像对付SARS和禽流感那样,唤起全社会的注意,群策群力与之奋斗,不能消灭也要防治。粗粗一想,这类流行病至少有下述三类:

第一“套话”病。“套话”无所不在,似乎不足为怪,其实这是创新肌体的癌细胞。不可能想象浸泡在“套话”声中的社会,居然会是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地。“套话”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昔依然,于今为烈。历史上它反映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一面,现实中它又是近几十年来新弊端积累的产物。“套话”之所以盛行,一种是无话要说,又不得不说,于是以前人之意见为意见,在会上挨个表态,结果必然“套话”连篇;另一种倒是有话要说,只是习惯使然,一定要从伟人指示开始,只要一引权威就立论有据,无须论证就已经正确无疑,即便来的不是伟人,只要官比我大,真理也就大,他的讲话就要“学习领会”;再一种是深知“祸从口出”之虞,于是面面俱到、圆兜圆转,讲了半天还是“欲说还休”。总之“套话”猖獗,从开会到上课,从文件到报纸,无处不受其害。一些长篇大论,要是把“套话”拧干,至多只剩一小段。“套话”派的文字读起来最累人,因为要从哪句话没有说,或者哪句话放在后面说之类的细节中,才能辨别其中的含义。“套话”流毒所至,连自然科学文风也不能幸免,难怪中国的学术论文往往结论有余,证据不足。

第二模仿病。两千多年前的“车同轨、书同文”,是巨大的进步;而今天事无巨细都要求一律,如全国学术刊物规定数字都要写阿拉伯数字,这就会闹出李白诗文也不合规格的笑话。十三亿神州“模仿病”横行,从学校的管理到刊物的标点,都要模仿统一的格式,否则评比就要丢分。这种事事要求按统一模式办的习气,封杀了创新的余地。创新的基础在于多样性,凡事按“样板”做,就只能模仿,不能创新。“百家争鸣”的关键词在于“百家”,一旦归结为敌我“两家”,就没有“争鸣”的余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黑白”过于分明,缺乏中间层次,历史人物和京剧脸谱一样,“好人”与“坏人”一目了然,没有给观众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西欧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文化既有交流又有区别,芬兰近年来的科技飞跃便是一例。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少提倡“百家争鸣”,问题在于“争鸣”最终只能以上级意见为准,于是“争论”的三味就成了“看风向”,看谁能摸到最高领导的想法。“模仿病”泛滥的社会里,学术界也是唯“马首是瞻”,学术报告当然就讨论不起来;甚至社会评选“优秀”也有“评中者得奖”,鼓励投票者“顺大溜”。

第三急躁病。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中国自古讲究“十年寒窗”“百年树人”,当时此病并不流行。急躁病的显见症状是急于求成。目下科技界言必称“创新”,却很少去分析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我们历来过分相信宣传与学习的功能,以为只要“卫生公约”一上墙,清洁卫生便会蔚然成风;一旦发出“倡议书”,广大读者就会欢呼雀跃,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误会。更何况科学创新不同于献血、捐款,不能靠一时冲动加以实现的。真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认真分析创新在深层次上的阻力,研究其来源和克服的办法,才有可能实现。不分析、只号召,是我们的习惯;但创新型国家单靠号召是建不起来的。急躁病另一种表现,是“泡沫式”的创新。由于创新与利益的关系过于直接,染上急躁病的科学家太想创新而不可得,于是就想借助媒体或者依靠公关加以实现,甚至铤而走险,企望“弄假成真”,最好连诺贝尔奖金也能用红包换取。这类急躁病预后不良,缺乏内在动力下的“创新”冲动,甚至可能导致触犯刑律的“假创新”。对此类患者来说,守法已属不易,遑论科学创新。(www.daowen.com)

以上所列三种,都是创新路上常见病的实例。科技是文化的一部分,难以舍弃文化其他部分而单独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涉及文化整体。我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崎岖。其实,上述常见病既见于科技界,更见于文化界,这里暂且不去追究哪个是发病的源区,但是必须联防、共治才能奏效,创新才有保证。为此建议:

1.要充分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软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历史重任。我国目前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的硬件建设,这是极大的好事,但同时也要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注意创新型国家的软件建设和文化层面。

2.政协以及科协、文联等各个界别,共同发起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障碍进行历史分析,对妨碍创新的种种流行病害进行诊断与剖析。与发展经济不同,移风易俗要求花较长的时间,而且单靠往上叠加而不分析以往弊端之所在,是无法实现的。只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搬走创新路上的绊脚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本文原系2007年全国政协第十届第五次会议的书面发言,后在同年3月14日《科学时报》等处以不同形式刊载,此处是书面发言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