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秘海底热液与冷泉-瀛海探经

探秘海底热液与冷泉-瀛海探经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1977年,美国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下潜时,却吃惊地发现水温越来越高:原来这里的洋中脊有海底热液口,有大于300摄氏度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如“黑烟”状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科学家很快又发现:海底的“黑暗食物链”和特殊矿物的形成,并不以热液为限。图3洋底下的海洋:海底下的流体图4海底热液口的原位长期观测、采样和试验设备示意图

探秘海底热液与冷泉-瀛海探经

海底的水密度最大,因此深海的水温总是向下变冷。但是,1977年,美国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下潜时,却吃惊地发现水温越来越高:原来这里的洋中脊有海底热液口,有大于300摄氏度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如“黑烟”状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这次发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原来海底是“漏”的,沿着全世界6万千米长的大洋中脊,分布着一些地球深部的窗口,海水下渗到海底以下两三千米和岩浆相互作用,将金属元素带上形成富含硫化物的黑色热液,从海底喷出。更为有趣的是热液区居然有以硫细菌为基础、以管状蠕虫为代表的动物群,它们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地热的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学合成生产有机质,构成“黑暗食物链”。以后的调查,又在各大洋的洋中脊分别发现了不同类型的“烟囱”和“热液动物群”。原来在深海的海底,沿着地球深部的“窗口”,存在另一个奇特的世界:这里的“黑烟囱”一天中居然可以长30厘米,虽长得快,倒得也快;热液生物也生长神速,那里的蛤类有30多厘米大,管状蠕虫可以有3米长。对这些全新的成矿过程、全新的生物群,我们完全缺乏了解。

科学家很快又发现:海底的“黑暗食物链”和特殊矿物的形成,并不以热液为限。在大陆坡上段的海底下面,分布着一种奇怪的矿物称为“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可燃冰”。这是甲烷分子锁在冰的晶格中,在温度低于7℃、压强大于50个大气压下保持稳定,而一旦升温或者减压,就会熔化而释出164倍体积的甲烷。有人估计,全球“可燃冰”中的碳可能相当于所有矿物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的总和,是新世纪潜在的能源,也是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海上优先勘探的对象。“可燃冰”中的甲烷缓慢释出时,这出口就成为海底的“冷泉”,形成碳酸盐结壳,产生不靠光合作用的“冷泉生物群”,其中包括依靠硫细菌的管状蠕虫[9],是和热液口一样的“黑暗食物链”。其实,深海海底还会有其他种类的液体析出,有其他类型的“黑暗生物链”形成。例如,在大洋中脊的侧翼,会有40℃—90℃的热液流出,形成碳酸盐的“白烟囱”和特殊的低温热液生物,依靠的是橄榄岩变为蛇绿岩时放出的能量。[10]

总之,大洋底下还有“大洋”(图3)。洋底有不同成因、不同温度的液体流出,在那里形成许多矿物,有的就是我们寻找的矿床;也有的形成了人类完全陌生的另一个生物世界,有待我们去认识。而这种认识只能从海底去进行,在海底的平台上去观测(图4)。北美太平洋岸外的胡安德富卡(Juan de Fuca)区,是热液口观测最为密集的海底;日本本州的相模湾(Sagami Bay),是冷泉长期观测的地点。因此,世界的海洋生物已经从两个观测面上进行:从海面观测我们熟悉的以太阳能为基础的“有光食物链”,从海底观测则是以地球内部能量为基础的“黑暗食物链”。(www.daowen.com)

图3 洋底下的海洋:海底下的流体

图4 海底热液口的原位长期观测、采样和试验设备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