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的是“人”和“月”虽然同时入诗入画,时间尺度上却大不相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说的是可怜的小型生物寿命有限,听不到晨钟暮鼓,看不见寒往暑来。其实,你我有幸生而为人,既识晦朔又历春秋,比朝菌蟪蛄神气得多,但要与月亮比起资格来,实在是无地自容。
现在知道,月亮和地球大体上同庚,都已经有40多亿年的高龄。但这是现在的认识,几百年前,人类或者认为世界永恒,根本没有年龄这一说,或者认为地球、世界的历史不过几千年。流传最广的是爱尔兰大主教James Ussher的说法,他在1650年指出世界是上帝在纪元前4004年10月23日星期天创造的。其实,这“4千年”并非这位大主教的创新[1],耶稣降生时地球只有4千岁是当时流行的看法。要等到19世纪末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才找到通过矿物测年的物理学方法求取地球年龄的新途径[2],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得出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的数据[3],和Ussher的说法相差五个数量级。如今,人类对时间的视野还在拓宽,不仅认识到宇宙大爆发发生在137亿年前[4],而且进一步探讨宇宙大爆炸是否属于周期性现象。[5]
当然,人类最关心的还不是宇宙或者地球的年龄,而是与自己生命活动相关的时间尺度。最简单的计时参考系,莫过于昼夜交替和季节更新,这就是日和年,也就是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基础的天文计年。再要细一点就可以在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我国古代就有利用太阳角度定时的日晷,看不见太阳的时候可以用沙漏、水钟定时。不仅中国自古就分时辰,在巴比伦时代还分出了时、分、秒,而且分、秒的六十进位制一直流传至今。[6](www.daowen.com)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需要关心的时间幅度已经大为扩展,短到亿分之一秒,长到数10亿年。计时的方法和标准也随着大为变化,只是行外人士的概念变化不大,一说到时间,想起的不是手表就是日历。本文就是想从计时概念与技术的进步入手,漫谈人类对时间认识的发展;而且“三句不离本行”,重点放在研究地球历史用的时间概念和计时单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