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人们每天都必须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难免会有情绪低落或者内心烦躁不安的时候,那怎样才能让人们拥有一颗安宁的心呢?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爱音乐的人总是生活得恬淡、舒适,总是能将自己置身于静谧的世界中。的确,那些音乐爱好者往往很注重对环境节奏性的表现,说话的语调柔美,声调抑扬顿挫,富有极大的磁性,语言逻辑严格,条理性很强,使周围的人们容易接受,心里感觉也比较舒服。
生活中,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好时,听一首舒缓的轻音乐,慢慢就能静下心来,而听到熟悉的音乐,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唱起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有人说,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的确,听好歌,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会使人心旷神怡,沉浸在幸福愉快之中而忘记烦恼。放声唱歌也是一种气度,一种潇洒,一种解脱,一种对长寿的呼唤。
我们先来看下面故事中父亲与女儿的第一次音乐厅之行:
我平时工作很忙,公司的事我都要亲力亲为,但我尽量抽时间和女儿待在一起。前段时间带女儿逛图书城,回来时在出口取了份文化艺术中心的活动简介,回家后上网搜了搜,发现有场小提琴演唱会,感觉不错,适合带女儿去听听。后来因忙于工作暂且搁置此事,近日又在网络上看到这场音乐会售票活动,想到女儿对音乐还比较感兴趣,也想让她多接触、熏陶一下。其实,我曾经就是个小提琴手,只是后来各种原因让我逐渐搁浅了这项爱好。毫不迟疑,我订了两张票。
晚上去听音乐会前,我找了些晚会经典的曲目,让她仔细地听,看看画面里描述了哪些曲目主题场景,以便略知一二,不会在听音乐会时不知所云。另外,在音乐会开场前,我们提前10分钟就到了,这样,一来不会误时,二来让孩子适应周围环境。
晚上的音乐会女儿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用小手打着节拍,比画着小提琴手拉琴的动作,这已经让我感到欣慰。
欣赏音乐,到现场听音乐会和在家看是不一样的,音乐会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气质和全面素质。如以后有合适的演出还想带她来,不指望学成什么样,只是让她感受深厚的艺术氛围,这样的艺术熏陶真的会给人美的感受。
故事中,这位父亲就是个懂得培养女儿音乐素养的人,的确,听音乐会只是为了熏陶女儿的艺术气息、扩大女儿的视野、丰富女儿的阅历。
可见,音乐有一种可以唤醒沉醉灵魂的力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能以动感的声音方式表现出一种情感,它宁静致远、清淡平和的旋律,可以使终日奔忙、身心俱疲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放松。
作为奔波于现代闹市中的人们,一定要懂一点音乐。在音乐的圣殿中,我们能暂时忘记生活的烦琐,工作的不顺心,能获得音乐给予我们的心灵滋养。(www.daowen.com)
陈女士自己经营着一家公司,虽然公司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很多事情还必须她亲力亲为。为此,每天,她都必须游走于各个谈判桌、饭桌之间,不停地坐飞机、出差,她已经对这种生活感到厌烦,甚至可以说恐惧。她觉得自己必须放松一段时间。于是,这天,她开着车,带上读书时代最爱的小提琴,来到离市区很远的河边。
听着潺潺的流水声、空谷中鸟儿的啼叫、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陈女士拉起了小提琴,那些熟悉的旋律又浮现在脑海中,那些所谓的客户、订单、酒桌等都抛到脑后的感觉真好,不知不觉间她在车上睡着了,醒来后,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她心想,也许只有音乐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从那次以后,陈女士重拾了自己当年的爱好,每周末,她都会花上半天的时间练小提琴,陶醉在自己的音乐里,她很享受。
生活中,很多人都和陈女士一样,因为工作、因为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硬着头皮在喧嚣的尘世中闯荡,长时间下来,他们疲惫不堪、精神紧张,却不知如何调节。其实,如果你能听听音乐或者学习一门乐器,你的心情也会得到舒缓。
另外,在医学上有个著名的音乐疗法,所谓音乐疗法,指的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反应。听音乐时,音乐能够启动大脑的情感中枢,这一大脑区域与人体在受到食物、性以及麻药甚至毒品刺激下变得异常活跃的区域完全一致。这一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不会像药品那样直接对大脑产生作用,所以这种间接作用就显得更为神奇。
音乐疗法是一种令人感到愉快的自然疗法,它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音乐疗法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疗效是显而易见的:有助于释放情绪,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减压、排忧解困;改善身体和情绪功能,提高情商;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处事技巧;减少不恰当行为及增强自制;改善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灵活性;增加专注力与定力;强化个性气质;加快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确定人生方向;缓解并医治身体的各种病症。
总之,任何一个人,行走于世,都应该偶尔静下心来给自己一段时间感受音乐的魅力,它会让你摆脱世俗的压力,获得一份安宁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