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一本图书的年均发文量趋势体现了其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该学科的发展进程。本文从《岩画研究》公开发行的那一年,即2011年起算,按照出版年份绘制出年均发量趋势图,其中2015年由于举办了“中国岩画青年论坛”使得年发文量陡增,2016年则是之前历年论文精选的再版,故未纳入统计数据中。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岩画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现出稳定性、连续性,其间虽偶有波动,但整体而言较为稳定。
分析历年出版的内容,可以清晰反映出在第二阶段——发展期期间,学界的关注重点仍然停留在岩画传统意义的阐述上,与此相关的论文每年所占年均发文量比重约为40%(2007~2011年为9篇,2012~2013年为11篇),虽有研究者注意到岩画资料记录技术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专题性研究,但多停留在实用层面上,缺乏理论探讨。而到了第三阶段——成熟期后,不仅继续保持了对学术前沿热点的敏感关注度,也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同时兼顾国际视野加大了这类文章的推介力度,此外也更注重论文在实践中的指导性,对逐步应用到保护范畴中的新技术手段,如3D扫描、数据库体系等都曾专文介绍。
(www.daowen.com)
图9 2007~2020年期间《岩画研究》年均发文量趋势图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岩画学界的研究层面已变得更为丰富与多样化,《岩画研究》除了持续对新发现的岩画点进行常规报道和介绍外,已渐次倾向于跨学科研究,对此研究者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不乏对现实个案的应用分析。同时,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推介新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另外,随着2016年广西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使得“文化遗产”一时间成为热词。业界有一些研究虽少亦能及时跟进,多关注于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研究,其中既有对现有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梳理,也有针对某一地区岩画资源活化利用的探讨。这些不同时期涌现的新议题代表着更多的研究方向与领域的出现。
另外,经过统计表明,《岩画研究》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汤惠生、李永宪、张亚莎、李刚等业界前辈和新一代以杨超、肖波、朱利峰、孙晓勇、张文静、杨惠玲、苟爱萍、潘晓、张嘉馨、特日根巴彦尔、胡鹏程、张晓霞、刘思文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这批稳定的高质量核心作者群对于保持《岩画研究》的高学术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其水平和岩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