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的是课前必须做好的三项主要准备工作。下面介绍一下用程序实验教学法上课时的三个主要环节。
第四步: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或联系学生熟悉的现象,也可以利用演示实验,提出新课的课题及这一课题的研究程序。可同时板书,如上例可写:力的作用是否是“相互”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反作用力的大小→反作用力的方向→牛顿第三定律。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起学生对新课题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和程序。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不要讲得过多,说得过细。
第五步:学生逐序实验并研讨问题
这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实验可有三种形式:自学、讨论、讲解。三种类型的区分主要依据邻序实验的思维衔接点的不同处理方式。学生能按实验提纲基本独立渡过思维衔接点的称为自学型;需要同学之间自行讨论以渡过思维衔接点的称为讨论型;如在教师主持下(即由教师讲解或由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全班讨论而实际上是由某几个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渡过思维衔接点的则属于讲解型。显然,在前两种类型中,教师主要是巡回辅导,帮助差生完成实验和对某些问题给予指点,后一类型已类似于边教边实验的教学过程,不同之处是实验本身的内在逻辑性较强,实验数目较多。一般来说,自学型是这三种类型之中较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类型,也是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基础要求较高的类型。(www.daowen.com)
第六步:将实验结论“重整化”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学生(特别是在没有预习课本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个人实验得出的认识有时不够全面,甚至存在某些错误,有时表达得不够准确,所以教师在学生逐序实验并研讨问题之后,必须对学生的认识进行“重整化”——用规范的语言、科学的内容、正确的系统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总结出正确结论并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如在上述牛顿第三定律的程序实验教学中,有些学生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是相同性质的力”、“是不能平衡的”等内容也总结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对此就应在这一环节中予以澄清。如果学生课前不但预习程序实验提纲,还预习了相应的课文,那么这类问题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双预习有时容易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一些束缚作用。这个环节的完成一般是通过教师提问、分析和讲解来实现的。为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除对错误的内容外,教师一般不要对学生从亲身实验中得出的认识采取粗暴和轻易否定的态度。
程序实验教学法的使用应该和其他各种物理教学法一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在能完成同一目的的诸类方法中,程序实验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上,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上是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的;但它对实验设备的数量、仪器的维修和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求较高。上课时对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的辅导量较大。此外,教师如果抓不住“重整化”的环节,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今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教学设备的完善,在物理教学改革中,程序实验教学法是有着良好前景的一种教学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