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行为在实践中很少单独出现,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的。目前学术界对于非理性行为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以一般投资者和管理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的也多为两个非理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例如,Griffin和Tversky(1992)的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与锚定效应之间就存在着相关性。Ch’ng和Zaharim(2010)的研究则发现证实性偏差对于过度自信有着显著的强化作用。Katarina和Iris(2011)针对儿童所做的实验发现框架效应与证实性偏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处于正面框架下的人要比处于负面框架的人有着更低的证实性偏差倾向。Tehrani和Gharehkoolchian(201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置效应与后悔厌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与过度自信和心理账户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类似的非理性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还有很多,为方便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本研究将主要的研究成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
表2−1 各种非理性行为偏差之间相关性研究成果举例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大多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不仅非理性行为之间存在关联,而且不同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假设之间也存在关联。为了清晰地展示这一点,笔者根据以往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性研究成果绘制了一张非理性行为关联图(见图2−1)。(www.daowen.com)
图2−1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的非理性行为关联图
由图2−1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非理性行为关联性的研究较为分散,研究者主要依据特定的非理性假设来描述和解释不同的非理性行为现象,但这些非理性假设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这就导致相同的非理性行为现象可以由不同的行为金融理论来解释,并且不同的非理性行为现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因此,通过上述研究回顾可以发现,现有关于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性研究虽为理解非理性行为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但缺少从整体层面对多个非理性行为关联性的探讨,这就导致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过于分散和具体,难以全面刻画非理性行为的内在规律。此外,从研究回顾中还可以看出,不同非理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也存在不确定性,而这与不同文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本书认为对于非理性行为内在规律的探讨需要与特定人群相结合,注重对多个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局部和整体关联性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借助于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