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景理论及其价值函数评估机制

前景理论及其价值函数评估机制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行为金融研究中,Kahneman和Tversky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后提出的前景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于一般经济决策领域非理性行为的探讨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评价阶段,决策主体的任务主要是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备选方案不同的效用值,最终选取主观效用值最大的方案,而价值函数的评估遵循的是损失厌恶这一基本假设,即相对收益,决策者对同等数量的损失更敏感。

前景理论及其价值函数评估机制

在行为金融研究中,Kahneman和Tversky(1979)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金融学结合后提出的前景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于一般经济决策领域非理性行为的探讨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前景理论提出前,Neumann和Morgenstern(1944)提出的预期效用理论一直是用于分析风险决策行为的基本理论依据,但由于阿莱悖论、艾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而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前景理论中,个体的决策认知过程被划分为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在编辑阶段,个体决策的任务是对各类决策信息进行编码、化简、归并、分解等加工处理,而加工处理过程常受决策者认知局限的影响。在评价阶段,决策主体的任务主要是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备选方案不同的效用值,最终选取主观效用值最大的方案,而价值函数的评估遵循的是损失厌恶这一基本假设,即相对收益,决策者对同等数量的损失更敏感。前景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五点:第一,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第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第三,人们在实际决策中对损失比对收益更加敏感,损失带来的痛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等量获益所产生的感受;第四,人们在决策中常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非真实价值;第五,人们在真实决策中常对结果出现的概率做出主观判断,而非事物真实发生的概率。前景理论的提出有效地解释了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很多非理性行为,例如,Thaler(1985)用前景理论中的主观价值函数解释了人们在不同心理账户下的行为特征;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91)的研究就认为损失厌恶导致了物品拥有者给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并进而出现禀赋效应;Weber和Camerer(1998)用损失厌恶解释了处置效应的产生,认为证券投资者倾向于将股票的购买价格作为决策的参照点,当在收益区域,个体由于更喜欢确定的收益而倾向于卖出股票以实现收益;当在损失区域,因为个体不喜欢确定的损失,所以他们会倾向于持有手中的亏损股票以回避损失实现。除了上述非理性行为,包括维持现状偏差、确定性效应等在内的很多非理性行为也都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Barberis、Mukherjee和Wang(2016)的研究认为当考虑将钱分配给股票时,投资者在心理上会用过去收益的分布来表征股票,然后用前景理论所描述的方式来评估这种分配,即在一个资产价格的简单模型中,投资者会有一种倾向,即认为一个过去收益分配具有高(低)前景理论价值的股票,其随后的平均回报率会更低(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