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的消极效应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的消极效应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贾尼斯发现,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都存在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成员们看不到外在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潜在危险。也就是相信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因而对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不予理会。表面的一致性又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统一性错觉甚至可以使问题重重的行动合理化。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限制其他成员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扣留那些对群体决策结果不利的信息与资料,以此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的消极效应

(一)群体思维

1.群体思维的概念

群体思维(groupthink)也称作小集团意识,是指一个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度的一致,从而导致群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无法做出客观、实际评价的思维方式。最早研究群体思维现象的是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Janis),他发现1941年“珍珠港事件”时的美方决策、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的决策、1960年入侵古巴的决策、1964—1967年发动越南战争的决策等失败决策案例中都存在群体思维的问题。

一些存在群体思维问题的历史事件

珍珠港事件: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几周,有关日本准备攻击某地的信息便源源不断地提供给驻守在夏威夷的美国军事将领。接着,军事情报人员失去了日本大和号战舰的无线电踪影;同时,日本的航舰群其实已经武装完毕,直奔夏威夷而去。美军如果及时进行空中侦察,应该不难侦测到其位置。或者至少在攻击前数分钟发出预警。然而美军将领们因为过分自信而否决了类似的预防措施。

猪湾事件:1961年,1 400名受过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的古巴流亡者,受美国之命攻击古巴。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肯尼迪问道:“我们怎么会如此不理智?”因为几乎所有奉命入侵古巴的人都立即遇害或者被俘。美国因此颜面扫地,而古巴在当时则更加向苏联靠拢。

越南战争:1964—1967年,美国总统约翰逊与其所谓的“周二午餐团”智囊团假设,战事升级(包括美军空中轰炸、枯叶作战、搜索与摧毁军事目标等)很有可能让北越坐上谈判桌,因此决定扩大越南战事的规模。虽然政府方面的情报专家以及几乎所有的美军将领都发出了警告,但最终该决定还是拍板定案。而该决定所导致的灾难至少夺去了56 500名美国国民以及超过100万越南民众的生命,也让约翰逊失去了总统宝座,并造成美国政府巨额的预算赤字(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2.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

根据贾尼斯的看法,引起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八种:①过高的群体凝聚力;②群体与外界的隔绝;③领导者命令式的领导方式;④群体缺乏有条理的决策方法程序;⑤群体成员背景和价值观具有高度相似性;⑥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⑦现有的方案被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所接受,从而使群体缺乏信心去寻找更佳的方案;⑧由于刚刚经历的失败使得群体的自尊水平处于低谷。

3.群体思维的表现

贾尼斯认为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如下八个方面的表现:

(1)无懈可击错觉。即群体成员们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的危险。贾尼斯发现,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都存在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成员们看不到外在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潜在危险。

(2)合理化。群体成员对大家共同做出的决定进行合理化,而忽视外来挑战。群体一旦形成决议之后,就会花大量时间将该决议合理化,而不是对之进行重新评价和审视。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也就是相信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因而对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不予理会。

(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群体思维的参与者倾向于认为那些反对他们的人都是恶魔,认为他们过于愚蠢、软弱,或者不屑与他们进行谈判。

(5)从众压力。群体不待见异见。对于那些怀疑群体计划和立场的人,群体一直保持反击的状态,但常常是通过个人嘲笑使其难堪,而不是以论据进行反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笑时只能转而支持群体的意见。

(6)自我压制。由于异见会显示与群体的不一致和破坏群体的统一,因而成员们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压制自己对决定的顾虑或质疑,甚至怀疑自己的担忧会不会是多余的。

(7)统一性错觉。从众压力与自我压制的结果是使群体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进而形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又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统一性错觉甚至可以使问题重重的行动合理化。

(8)思想警卫。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限制其他成员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扣留那些对群体决策结果不利的信息与资料,以此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4.群体思维的后果

群体思维往往会带来有害的后果。它对群体决策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1)对群体目标的调查不完全,群体中部分成员的利益取代了群体目标;(2)对行为发生的其他可能原因的调查不彻底,导致大家不再关注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3)没有详细地探讨有关的信息,部分成员所提供的信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4)处理相关信息时存在选择性偏差,只选择合意的信息,而过滤不合意的信息;(5)对所偏好的方案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检视,认为它已经很完美,因此无须再深入分析;(6)未对已经被否决的备选方案进行重新评估,这些方案里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也一并被抛弃。

5.群体思维的预防

无论从群体自身利益还是从更广泛的社会利益来看,有效地规避群体思维现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贾尼斯在《群体决策》一书中提出了预防群体思维发生的十种具体操作方法,具体如下:(www.daowen.com)

(1)使群体成员了解群体思维现象、原因及其后果;

(2)领导者应保持公正立场,不要明显偏向任何立场;

(3)领导者应引导群体成员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鼓励大家提出疑虑和反对意见;

(4)指定群体中的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负责提出反对性意见;

(5)经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并让它们分别聚会提出议案,然后全体成员开会交流分歧;

(6)如果相关问题涉及与对手群体的关系,则应花时间来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明确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的行动;

(7)形成预备性决策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位成员都提出自己的疑问;

(8)在决议达成之前,请群体外部的专家参加会议,来对群体的意见提出挑战;

(9)群体中的每位成员都应与可信赖的相关人士就群体意向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群体;

(10)使用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的决议。

(二)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和表现方式

20世纪60年代初,斯托纳(Stoner)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探讨群体决策的相关问题,结果发现一个人在经过与群体讨论之后所做的决定,往往是比讨论之前更为冒险的决定。后来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风险移转(risk shift)。后来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广泛涉及赌博冒险、投资冒险、获取成功冒险等议题)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在柯根(Koga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当个体独自决策时,他们倾向于认为需要有70%的成功把握才能进行投资;而在群体决策所形成的决定中,则把成功把握的标准降低至50%。这说明群体决策会接受冒险性更高的决定。

不过诺德霍伊(Nordhoy)认为,有些决策在讨论后会更明显地趋向保守谨慎,这可以称为谨慎移转(cautious shift)。不论是风险移转还是谨慎移转,后来在群体决策的研究领域都被统称为群体极化现象。亦即群体成员中原来业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明显加强,使得某一观点或态度由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强化至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如此一来,原先大家支持的观点经讨论后会更为大家所支持;而原先大家反对的观点,讨论后大家对它的反对程度会更高,这最终使群体的观点出现“极端化”。按照群体极化的假设,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着两极方向移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存在的分歧加大(如图9-5所示)。

图9-5 群体极化假设预言的群体讨论对群体态度倾向的影响

2.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研究者认为,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比较。每个成员都想表现得比群体平均水平高一点。当自己的意见被重视时,就代表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高明一些所代表的意义为何,取决于当时群体内的情况。例如对于一个处在激进状态中的群体而言,高明一些意味着要更激进一点;而对于一个处于保守状态的群体而言,高明一些则是意味着更保守一点。因此在群体的讨论过程中,为了赢过其他成员,个体会倾向于更为极端的意见,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程度,群体的决策也因此而越来越极端化。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观点,当群体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群体讨论会导致规范性影响。群体成员在选择自己的观点之前,会先考虑其他人的看法。大家的倾向是怎样的?是小心谨慎,还是积极冒险?在与群体保持一致性的基础上,多数人会选择稍微强化一点的态度。这样的话个体就既能展现出一种支持群体的态度,又可以让自己显示出积极思考的形象。

(2)责任分散。人们意识到群体中有其他人存在,因而降低了自己的责任感。换句话说,在进行群体决策时,结果的成败并不是个人的责任,因此个体敢于走极端。相反的,在做个人决策时,结果需要自己全权负责,故而个体很少会走极端。

(3)群体常模。群体常模是指群体中多数人对于行为或态度标准的共识。当个体获得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支持时,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因此会变得更接近群体常模。当信息或表达来自群体成员所尊敬的人时,则决策会比平常更趋向极化。团体决策一般会因为趋向群体常模的特性而变得极化。

(4)争论和说服互动。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当有人持有不同意见时,群体中就会产生争论,随之而来的便是说服。随着争论与说服的进行和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多数人所持的意见。这是因为如果听到持不同意见的人(尤其是多数人)所阐述的理由比自己的更站得住脚,就会导致个体放弃或改变自己本来持有的观点或态度;如果听到支持自己观点的新论点时,个体也会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最终,成员们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即只有坚持某个意见才是正确的,群体极化现象随之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