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组织行为学: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均属于首属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确认或明文确定的,根据有关指示、命令和决定建立的,它在企业各类群体中占主导地位。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共同的任务目标及权责关系。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使他们从事由组织目标所规定的行动。由于性质的多样化以及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等原因,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

组织行为学: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组织中的群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以下几种。

(一)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这是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的角度划分的。实际群体是指客观存在的群体,有着实际上的成员间联系和群体的基本特征;假设群体一般也称为统计群体,是因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将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人群进行人为划分形成的,如男性员工、老年人等。

(二)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是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与其他成员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充分的直接交往的群体。家庭、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均属于首属群体。这种群体通常是通过自然的人际交往而形成的,它的运转主要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非规定性的角色关系。

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结构的群体。学校、企业、政府机构等均属于这类群体,其运转主要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之间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三)大群体和小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成大群体和小群体。由于“大”和“小”往往是相对的,所以对群体划分时,界线实际上比较模糊。一般来说,大群体中成员较多,组织结构复杂,成员与成员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和依赖关系,相互的沟通较少,而是通过共同的目标和活动任务以间接的方式联系起来;小群体中成员彼此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接触,从而能够建立起较强的感情和情绪关系。(www.daowen.com)

(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formal group)和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这种划分方式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梅奥教授在霍桑实验的研究中提出来的。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确认或明文确定的,根据有关指示、命令和决定建立的,它在企业各类群体中占主导地位。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共同的任务目标及权责关系。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义务和明确的分工,并按照其职务关系形成一系列职务等级。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使他们从事由组织目标所规定的行动。正式群体往往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心理依附。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这类群体一般是由一些性格相近、志趣相投、价值观相似的个体在相互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这类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浓厚的感情色彩,以个人好恶为基础。尽管此类群体不像正式群体那样存在明确的组织结构,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规范和中心人物(领导者),可以对成员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力。现实中的非正式群体可以存在于正式群体之内,也可以存在于正式群体之外,抑或是横跨或纵跨多个群体。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相对自由,联系较为松散。

由于性质的多样化以及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等原因,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按照成员构成可以分为横向非正式群体(在同一组织内,不同部门地位相当的人员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纵向非正式群体(在同一组织内,由不同地位的人员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和混合交错的非正式群体(由不同部门、不同地位、不同工作场合的人员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兴趣型(群体成员以共同的感兴趣问题为基础,例如下棋、打球、旅游)、感情型(群体成员以亲密的情感为基础,如老乡、校友等)和利益型(群体成员由于某种共同的利害关系而结合,如业主为了维权而形成的群体)。

按照影响效应可以分为积极型(对正式群体工作能起到积极作用)、消极型(对正式群体工作起消极作用)和中立型(对正式群体工作没有明确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