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假设是工人的情绪不会影响到工作生产,将工人的“思考”从执行中分离出去,不再考虑工人的情绪问题。因此,将工作设计成重复的行为,基本每隔10秒重复完成一项任务。工人会为此变得麻木,感到无聊和疲劳。但在20世纪初,这是员工为生产效率所付出的代价,这种模式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随着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继续从事枯燥的工作,他们更加重视工作中人性的部分。
直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关注工作中情绪因素的研究主题(通常称为精神卫生学)。咨询心理学的从业者发现,与生活相关的适应问题也会影响工作。但工业心理学主要关注工作效率,咨询心理学主要关注适应及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区别。到了20世纪中期,职场心理健康(workplace psychological health)(也称为职业健康)开始正式形成。1965年,Kornhauser出版了《产业工人的心理健康》一书,职业健康得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的认可,并开始对职业健康和工作—家庭冲突问题展开研究。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230万人死于工伤事故,每15秒就有一位员工在事故中丧生。每年大约有2.7亿非致命性的工伤事故,1.6亿人罹患职业疾病。在美国,事故是第五大死因,排在心脏病、癌症、中风和呼吸道疾病之后。世界各国都颁布了相关法案,以建立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标准,来减少工伤和职业病的频率与危害程度。例如,美国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法》、日本的《工业健康与安全法》、英国的《工作健康与安全法》,这些法律主要关注工作中的健康问题。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主要测量职场中的安全和不安全行为,以及诱发这些行为的外部条件。直到20世纪末,学界意识到不仅要降低工作中事故和疾病的发生率,还要提升职业心理健康的水平。虽然职业心理健康是由传统的心理卫生和职业安全发展而来的,但是它同样认为组织应该积极地为员工创造幸福的工作环境。美国学者Tetrick等人建议除了设立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的制度外,组织还应该在评估应聘者时加入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测量工具。医疗费用对所有工业国家来说都是最大的一部分财政开支。保健和预防要比治疗疾病节省更多费用。因此,提升职业心理健康的水平对雇主和员工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
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获得了极大关注,从而产生了很多全新的词语。例如英文单词workaholic(工作狂)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痴迷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日语中,过劳死是指过度工作导致的死亡,每年大约有10万名日本人死于过度工作。普通人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比任何活动都多。职业心理健康的主题揭示了工作和健康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www.daowen.com)
过劳死
“过劳死”这个词源于日语的“karoshi”。它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过劳死的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其特点是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这点很容易为一般人所忽视。过劳死最常见的直接死因有: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