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组织行为学:态度的成分与关系

组织行为学:态度的成分与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某事物的描述或信念。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针对特定人、事、物而展现出的行为。态度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是紧密联结的。图4-1态度三成分之间的关系当某被试在外面等待时,有一位漂亮的女生也在外面等候,让被试误以为美女跟他一样是在等着进行测试。这时又一个女生过来“等候”,与内向男生又聊了12分钟。

研究者认为态度包含三个构成成分,即认知、情感与行为。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某事物的描述或信念。例如某个员工说:“我的工资很低。”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成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态度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反映了态度中情绪或感受的层面,体现了对事物的喜或恶。例如某个员工说:“我对如此低的工资感到很生气。”情感有正、负或积极、消极之分。正向或积极的情感包括喜欢、尊重、同情、爱等;负向或消极的情感包括害怕、轻视、反感和仇恨等。此外,情感还具有强弱程度上的差异。感情往往会进一步导致行为结果。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针对特定人、事、物而展现出的行为。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该员工表示“我要去找个工资较高的工作”,就是属于行为成分。

态度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是紧密联结的。例如在图4-1所示的例子中,一位员工本来预期自己这次会获得职位的晋升,但最终希望却落空,实际获得晋升的是他的一位同事。所以这位员工对主管的态度反应可能如下:原本认为自己这次会升职(认知),但是如今只剩下对主管的强烈不满(情感),于是愤愤然地要另谋出路(行为)。尽管我们通常认为认知塑造情感,而情感进一步导致行为,但在现实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态度中的认知成分影响行为成分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行为成分反过来影响认知成分则没有那么直观和容易理解。海默里(Haemmerlie)与蒙哥马利(Montgomery)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两位研究者找了一批性别取向正常的内向腼腆型男生做被试,告诉他们要做一些特定的测试。然而当这些被试到了测试现场,却被告知进行测试的房间里有其他人员正在接受测试,需要等一会才能结束,希望他们在外面等待一下,等待所花费的时间会给报酬做补偿。

(www.daowen.com)

图4-1 态度三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某被试在外面等待时,有一位漂亮的女生(其实是研究者的助手,即假被试)也在外面等候,让被试误以为美女跟他一样是在等着进行测试。于是男生与女生坐在一起12分钟,而女生的任务是与这个内向腼腆的男生聊天,并假装对男生说的话很有兴趣,两人互相倾听和提问。12分钟的聊天结束后,女生进入房间进行测试。这时又一个女生(同样是假被试)过来“等候”,与内向男生又聊了12分钟。在总共约72分钟的谈话中,有6个女生分别对内向腼腆的男生产生兴趣并愉快地聊了天。最后终于轮到男生进入房间做了测试。第二天,同样的流程再次进行了一遍(即还是在总共72分钟内,6个女生分别对男生的谈话内容产生兴趣)。

研究者在接下来半年里进行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内向腼腆型男生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不再羞于与女生说话;那两天的测试之后很多男生开始尝试约会,且多数都交到了女朋友。研究人员告诉这些男生,其实当天那些女生都是实验者的助手,她们对男生产生兴趣都是事先安排的。尽管得知了这一情况,那些已经“脱胎换骨”的男生已经不再受影响,可以继续与异性愉快地相处,开启了良性的循环。实际上,两天成功地与12个女生愉快地聊天这种行为,改变了内向腼腆型男生对自己的认知(即原来我在女生眼里这么有魅力,原来跟女生聊天没有那么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