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分级开展,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展梆子腔剧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2007年6月举办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并公布了“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同州梆子和汉调桄桄均名列其中;又于2007年年底公布了“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梆子腔剧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是普通民众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梆子腔剧种的巨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的加速,梆子腔剧种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越来越猛烈的冲击。一些优秀剧种的生命力在逐渐丧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表演特技濒临消亡,因此加强对梆子腔剧种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自上而下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并组织了各方面的相关专家献计献策。目前,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国家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方政府和各个保护责任单位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措施。

山西省梆子戏在梆子腔剧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005年起,山西省拉起“三张大网”抢救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按照“分级开展,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展梆子腔剧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也正在加紧筹措,运用声像手段,记录三晋戏曲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经典剧目,启动“音配像”工程,留住老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的名剧,留住民族民间珍贵的历史文化,并于2006年底,公布了“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www.daowen.com)

陕西省同样是梆子腔剧种的发源地之一,在保护该剧种的工程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6月举办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并公布了“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同州梆子和汉调桄桄均名列其中;又于2007年年底公布了“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河南省境内的梆子腔有豫剧、宛梆、怀梆、大平调等,在对待这些剧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河南省也制定了积极的措施:2006年11月“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其中豫剧、宛梆、怀梆、大平调等剧种均在其中;于2007年5月正式开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实,早在2006年8月,河南就已经公布了“首批民间文化传承人”,其中在“民间戏师”一项十名传承人中,就包括豫剧的关灵凤、宛梆的周成顺和怀梆的赵玉清3人,可见河南省对梆子腔剧种的关注。

除了国家和省一级有关单位对梆子腔剧种大力扶持之外,各地方剧种的所在市县也做出了相应的工作。比如河南的宛梆剧种,除了省里确定宛梆艺术的传承人之外,河南省南阳市和内乡县各级政府对于宛梆剧种及其演员也都给予了保护和扶持。南阳市已经在考虑对内乡县宛梆剧团实行财政全供,以解决内乡县宛梆剧团的后顾之忧。内乡县针对宛梆的保护和发展制定了详细的五年发展计划,其中也特别提到了要使宛梆艺术得到有效传承,使后继人才源源不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