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梆子腔剧种的表演特技及历史

梆子腔剧种的表演特技及历史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梆子腔剧目随着梆子腔在各地的流传,不仅产生了不同的剧种,而且也产生了能够代表该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为梆子腔的历史增添了无限的光彩。梆子腔剧种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表演特技,在不同的剧种中,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在梆子腔剧种中普遍存在的表演特技。

梆子腔剧种的表演特技及历史

(一)梆子腔剧目

随着梆子腔在各地的流传,不仅产生了不同的剧种,而且也产生了能够代表该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为梆子腔的历史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1.晋剧

晋剧的传统剧目约有400多出,大多来自山陕梆子,并与山西北路梆子共同拥有许多剧目。晋剧传统剧目兼有悲剧、喜剧、正剧,从题材来看,多为反映忠奸斗争、清官断案的戏。反映忠奸斗争的戏有《下河东》《松棚会》《忠报国》《汴梁图》《金沙滩》《吉庆图》《麒麟山》,反映公案评断的戏有《明公断》《蝴蝶杯》《八件衣》《九件衣》等。这些戏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宋、元、明、清,时间跨度很广。另外,晋剧须生、青衣、大花脸(即所谓“三大门”)的唱功戏在这400多出中比重较大,武功戏则比较少。除了本戏、大戏之外,许多折子戏也很受欢迎,如《忠报国》中的《三对面》,《汴梁图》中的《杀宫》,《蝴蝶杯》中的《藏舟》《投县》《洞房》,《八件衣》中的《闹公堂》,《法门寺》中的《拾玉镯》,《血手印》中的《祭桩》,《明公断》中的《见皇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保留剧目。

《打金枝》可谓晋剧最为流行的传统剧目。剧中写汾阳王郭子仪八十大寿,其他晚辈都来拜祝,唯独幼子郭暖所娶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仗着自己是金枝玉叶,不来拜寿。郭暖气急,打了她一掌。公主向唐王告状,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百般劝慰,使夫妻和好。此剧也是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的代表剧目。旧时班社大都把它作为“门面戏”,经常上演。经过整理改编的《打金枝》依旧风趣、生动,十分流行。

2.蒲剧

清代嘉庆道光以来,蒲剧分出了南路和西路两大派,也产生了风格各不相同的大量剧目。南路戏以“二十四”本著名,具体是:上八本—《盘陀山》《红梅阁》《麟骨床》《瑞罗帐》《意中缘》《乾坤啸》《十五贯》《火攻计》,中八本—《梵王宫》《摘星楼》《槐阴树》《炮烙柱》《春秋配》《无影等》《梅绛亵》《和氏璧》,下八本—《忠义侠》《龙凤配》《日月图》《富贵图》《狐狸缘》《火焰驹》《宁武关》《黄鹤楼》。其中许多剧目可见昆曲的影响。西路戏则兼演本戏、折戏,如《归宗图》的《阳河摘印》,《三家店》的《秦琼观阵》,《春秋笔》的《杀驿》,《蝴蝶杯》的《藏舟》,《双莲配》的《烤火下山》等,皆显示了西路戏的做与打。

20世纪前半叶,蒲剧出现了著名艺人王存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话:“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说的就是王存才表演《挂画》的巨大魅力。20世纪后半叶,蒲剧现代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等蒲剧著名演员都涉足现代戏的演出,出现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李双双》《革命自有后来人》《江姐》《红灯记》等大量的现代戏剧目。当然,这一时期的传统戏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阎逢春在学习周信芳《跑城》艺术的基础上创作的蒲剧版《徐策跑城》,是这一时期颇有影响力的剧目之一,至今仍是蒲剧常演剧目。近年来,《土炕上的女人》等剧影响颇大。

3.上党梆子

根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上党梆子共有剧目700余出,其各个声腔皆有剧目,其中梆子剧目600余出,皮黄剧目90余出,昆曲剧目十余出,罗罗戏和卷戏剧目最少,各有数出。现共存留剧本400余个。这些剧目的风格大多粗犷豪放,淳朴健康,题材以表现古代抗敌英雄的故事为主,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怀。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表现了这一题材,剧目很多,且自成一系,常演的杨家将戏有《天波楼》《雁门关》,常演的岳家军戏有《巧缘案》《夺秋魁》《渡康王》等。上党一地演戏,习俗浓厚,多有讲究,每于演出,先为昆戏,如《长生殿》《赤壁游》《别母》,再演簧戏如《挂龙灯》《打金枝》《天水关》《牧羊卷》《白玉带》等,压轴大戏为梆子戏,最后加罗戏、卷戏如《打铁》《打面缸》《打刀记》《卖荷包》等。传统戏之外,上党梆子积极排演现代剧目,如前述由赵树理编剧等戏,以及《武大妈》《一棵苹果树》《丹河湾》等现代戏。

4.秦腔

秦腔的传统剧目以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历史故事戏为主,同时还有神话戏、民间故事戏、社会风情戏等,题材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经常上演的整本大戏有《春秋笔》《八义图》等;小生戏有《渔家乐》等;须生戏有《临潼关》等;小旦戏有《洞房》《柜中缘》等;武旦戏有《破洪州》《反延安》等;老旦戏有《双罗衫·汲水》《火焰驹·打路》等;净脚戏有《打密骂驾》等;毛净戏有《访白袍》等;丑脚戏有《三搜府》等。清末著名演员王喜儿的《放饭》,陈雨农的《皇姑打朝》《曹玉莲走雪》,麻子红(李云亭)的《拆书》《杀驿》等都享有盛誉。

5.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700多个,其中本戏560多本,折子戏170多出,代表剧有《伍员逃国》《帝王珠》《黑杀船》等。

6.河北桃子

河北梆子传统剧目约550多个,每个行当都有其代表性的剧目,有《斩子》《牧羊圈》《宝莲灯》《窦娥冤》等。

7.豫剧

豫剧的传统剧目往往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军戏等,以及一些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剧目,这些剧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群众的喜怒哀乐,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杨金花》《拷红》《白蛇传》《秦雪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南阳关》等,现代戏则以《朝阳沟》等为代表。

8.宛梆

宛梆是梆子腔剧种在河南南阳一带流传的特殊剧种,在剧目上多与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相近,约有300多部,如《和氏璧》《九莲灯》《火烧战船》《宇宙锋》《大东江》等。

(二)梆子腔剧种的表演特色(www.daowen.com)

一个成熟的剧种,除了在剧目、音乐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之外,还有诸多特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这也是其凸显艺人表演功力、招揽观众、扩大自己演出影响度的主要因素。梆子腔剧种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表演特技,在不同的剧种中,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在梆子腔剧种中普遍存在的表演特技。

水袖功,演员在舞台通过水袖动作的变化来表达人物情绪。其基本动作有:甩、绕、搭、飞、翻、托、挑、抖、打、扬、抓、转等多种,不同剧种也各有特色。靠着这些众多的基本功的组合,可以表现丰富的情感,进而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水袖的动作在舞台上有着多种寓意:

表行礼:如在行礼的时候,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表示礼貌、恭敬;

表害羞:用一只水袖遮着脸;

表拭泪:用水袖轻拭脸颊;

表拂尘:用水袖在衣服上掸拂;表示意:演员运用水袖向乐队示意音乐的起落。

梢子功,又称甩发功,利用头顶扎束的一缕长发来进行表演,多用于男性角色。主要用于表达悲痛、悲愤、惊慌失措及垂死挣扎等特殊情绪。其法有:平梢子、十字梢子、双跪转身梢子、前甩、后扬、缠梢、摆须甩发,挽发变脸,翻身甩发等。

鬓口功,多为须生使用,表演中与形体动作融为一体,用以表现不同人物角色的情绪。其法如:捋、拂、推、绕、缠、咬、撩、挑、托、摊、抄、撕、捻、甩、抖、吹等。

翎子功,翎子是插在头盔上的两根长约2米的雄鸡翎,演员运用各种技巧舞动翎子,表现人物的心情和神态。戏曲行当中生、旦、净、丑各行都用,其中小生用得最多,因此也有翎子生的称谓。包括单掏翎、双掏翎、单衔翎、双衔翎、绕翎、涮翎、抖翎、摆翎等多种,借以表达喜悦、气急、惊恐、沉思、忧虑等各种情感。蒲剧、晋剧等梆子剧种的翎子功尤称一绝。如《小宴》中吕布的翎子特技,有助于演员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感情,有较好的戏剧效果。

上述四种,是梆子腔剧种中较为常见的表演特技,此外,在一些剧种的发展中,还有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表演特技,如豫剧《盗九龙杯》中的“卧云顶”“珍珠倒卷帘”“盘椅子”“盗杯”等。

(三)梆子腔剧种的音乐特点

梆子腔剧种在音乐形态上属于“板腔体”,它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将这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奏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它的核心是变奏。它以一对上下句作为基本的结构单位,运用变奏的方法,在上下句的反复演唱中,在节奏、节拍和旋律上进行变化,进而来表现戏曲的内容。其唱词的基本格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变格的五字句、九字句等。其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中伴奏乐器基本都以板胡为主奏,辅以月琴、三弦、琵琶、唢呐等;武场有较完整的配置,如:堂鼓、大锣、大饶、大擦、手锣等,又因地域环境不一而有所差异。

梆子腔的各种板式,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在不同的梆子腔剧种中的称谓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异之处。但是,这些节奏变化在推动音乐形象的展开、表现戏剧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宛梆音乐中表现悲哀伤感的感情基调时,用如下的板式连接:哭滚白、大哭腔、慢板(慢哭腔、哭头腔、哭二腔、寒腔接下句)、哭扬腔转慢流水、流水小哭腔、慢二八板、慢二八垛子、哭尖板、哭留板结束。表示欢快活泼的感情基调时,则用:软导板、慢板(工字调、二腔、寒腔连下句)、花扬腔转流水板、擦子扬腔转二八板、二八垛子、小送板、大送板、结束。

尽管梆子腔剧种在伴奏乐器、传统剧目、表演特技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流传于各地的梆子腔剧种因不同地域环境、语言特点、民间音乐风格等因素,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及特色,进而使梆子腔剧种的花园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如将这些剧种的个性特点进行总结,可以看到以下的特点。

1.旋律风格不同

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梆子腔因为与当地的民间音乐交流密切,在风格上自然会受其影响,因此,人们会很轻易地听辨出秦腔、豫剧。各剧种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自己的分支系统,在旋律上也各具特色,如:秦腔中的“苦音”和“花音”;河北梆子中的“正调”和“反调”;豫剧中的“豫东调”和“豫西调”等。

2.调式有差异

不同的旋律风格及其唱腔的分支都与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秦腔的调式,一般认为是徽调式,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徽调式与商调式的交替。豫剧的调式,因其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之分,因此就有了徽调式和宫调式之分。除了调式之外,还有调高的不同,仔细听辨梆子腔剧种,我们可以发现秦腔和晋剧较为接近,低于河北梆子的调高,而豫剧则较为适中。

梆子腔诸剧种各有其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正是因为在唱腔旋律、板式变化、润腔特色、调式调性等方面各有特色,才形成了不同剧种特殊的音乐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