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良的传统戏剧,除了倾力于思想鼓动外,在形式上并不出传统之窠白;或者说,是借助旧形式来传播新思想。这恰好是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转型时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时期,形式如何还不是一个急于致力研究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同样也是以救亡图存为使命的、但在形式上却富有极强冲击力、与传统戏剧样式大异其趣的新的戏剧形式—“新剧”,在戏剧改良运动中异军突起。
新剧,也叫文明戏。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话剧的诞生。它的形式特点是采用写实性的表演,没有唱腔,只有动作和念白。它完全摆脱了写意化、程式化的传统戏剧观念,表达了一种新的戏剧意识。准确地说,它是西洋系的中国话剧。
文明戏产生于1907年。当时由赴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爱好戏剧的青年,为策应国内的戏剧改良运动,成立了一个名为“春柳社”的戏剧团体,目的是改良戏曲,为转移风气之一助。春柳社参照日本的新派剧演剧方法,采用话剧形式,于1907年6月,在日本东京公演了《茶花女》(片段)、《黑奴吁天录》等剧,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此为标志的中国话剧由是诞生。第二年即1908年,陆镜若、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等加入春柳社,又陆续编演了《鸣不平》《热血》《猛回头》等新剧,进一步扩大了春柳社的声望。(www.daowen.com)
文明戏在北方颇有成就的是天津南开学校的文明戏剧团。1909年经校长张伯苓的提倡,把新剧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引入校园。1914年正式组建南开文明戏剧团。剧团的剧目主要由师生集体创作,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其中如《一元钱》《一念差》《新村正》《恩怨缘》等,或批判嫌贫爱富、人心不古,暴露世态的炎凉,或表现农村新旧势力斗争、农民遭受压迫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或揭露封建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倾轧的黑暗和污浊。文明戏剧团的创作现实批判性强,很有战斗力。北京的“奎德社”女班就曾移植他们的剧目,上演后反响很大。从1909年到1918年,南开文明戏剧团共创作了三十多个剧目。这些新剧虽然艺术性不强,但思想清新,在表现形式上,没有那种时政评论性的讲演穿插,也没有音乐和演唱,而是借鉴了西洋式的现代话剧的写实风格。
文明戏作为中国近代戏剧史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戏剧剧种,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前后还不到20年,但上演剧目多达800个,发表剧本达百种。文明戏正是通过这数百种演出剧目,奠定了中国话剧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