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代杂剧概述与代表作-《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元代杂剧概述与代表作-《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杂剧形式精练,体制整严。元杂剧因之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因此,元杂剧根据主唱角色的性别而有“末本”“旦本”之别。(二)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元代杂剧作家甚多,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录鬼簿》称关汉卿所创作的杂剧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的关汉卿剧作有67种。全剧凸显的是王昭君个人的不幸命运及其舍己为国的高尚品格。

元代杂剧概述与代表作-《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一)概述

元代戏剧—杂剧,亦称元曲、北曲,是在元蒙统治时期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种新型的戏剧样式。它以完美的戏剧形式确立了自己成熟的戏剧理念,并与南方的南戏相呼应,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采用“诸宫调”的音乐形式,融合各种表演艺术的特点,并广泛吸收宋词大曲、各民族民间歌曲等多种艺术成分而形成全新的戏剧样式。

元杂剧形式精练,体制整严。在组织构成上,以戏剧情节论之,每本戏分为四折(相当于四场或四幕)。习惯认为,这正好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启承转合的合成。为了便于情节的展开或连贯剧情,常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加一出短戏,名曰“楔子”。元杂剧因之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在这样一种规模下,如果情节复杂、内容容纳不下,便可增加折数或本数。如《西厢记》就由五本二十一折组成。但这是特例。以音乐形式论之,每本戏四折,共由四套曲子组成,即每一折用一个宫调,并由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如《窦娥冤》第一折是[仙吕宫],在此宫调内,由[点绛唇][混江龙]等九支曲牌组成。每套曲子的唱词只用一个韵脚,不换韵,但平仄可以通押。这与诗词用韵很不相同,显然是中国韵文史上的又一个创造。各个曲牌的排列次序,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可循。如[仙吕宫],其下一般有[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金盏儿][煞尾]等多少不一的曲牌。楔子因为短小,一般多用一支[仙吕·端正好]或[仙吕·赏花时],最多加上个[幺篇]。

元代流行九种宫调:[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宫四调”,又称“九宫”。但用于杂剧,[大石调]和[黄钟宫]甚少出现,只有七个被经常使用。

每本杂剧之后,都有两句或四句七言诗,用以概括全剧的基本剧情,最后一句则是本剧的剧名。这就是所谓的“题目正名”。如《梧桐雨》: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凰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元杂剧整个剧本由一人主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因此,元杂剧根据主唱角色的性别而有“末本”“旦本”之别。如由男性人物(正末)主唱的,便称“末本”;如果是由女性人物(正旦)主唱的,则称“旦本”。这种通例也有被打破的时候,即正末和正旦在一部戏中都有唱。这种情况一般是分布在不同的折里加以处理,如《生金阁》,正末唱一、三、四折,正旦唱第二折。同一折里两个角色都有唱的,在元杂剧里当属特例。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基本体制,越出这个体制规范的仅是个别。

元杂剧是用北方方言演唱的,所以没有入声。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一书,即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规律,把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中,从而总结出19个韵部。

(二)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

元代杂剧作家甚多,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1.关汉卿

关汉卿具体的生卒年不详,他由金入元,大约生活在13世纪。他曾经担任太医尹,或许只是都城的医户,一生颠沛流离却落拓不羁,风流自调,声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箍,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阎王亲令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期间不向这烟花路上走”,甚至更狂傲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散曲《不伏老》)。可惜有关他如此放荡不羁的生涯,只留下一些不成片段的点滴记录。在他生时,演艺界就称其“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在元代剧坛上有极高的地位。《录鬼簿》称关汉卿所创作的杂剧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的关汉卿剧作有67种。现在仍存有完整剧本的关汉卿所著的杂剧也有18种之多,即使其中数种是否确系关汉卿所作尚存争议,也无碍于他应获的盛誉。(www.daowen.com)

关汉卿的绝世才华,在他留下的众多剧本中得到充分体现。《望江亭中秋切绘》《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闺怨佳人拜月亭》《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关大王单刀会》等,都是极具天才的佳作,而《感天动地窦娥冤》,更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2.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1324年之间。他早年迷恋于功名,但直到中年才步入仕途,任江浙行省务宫之类的从五品闲散小官,50岁左右归隐林泉。马致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剧作家及杂剧演员皆有交往,还和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合作过杂剧。

根据《录鬼簿》的记载,马致远共创作杂剧15种,现存世七种,其中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此剧是依据汉代王昭君与匈奴和亲的史实进行创作的。

马致远的《汉宫秋》,虽有史实为据,但与史实相去甚远,而是借鉴了《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王昭君变文》等历史记载、笔记小说、民间讲唱文学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的再创作。全剧凸显的是王昭君个人的不幸命运及其舍己为国的高尚品格。昭君被选入宫,即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昭君不肯贿赂毛延寿,并非倚恃自己的美貌,而是人穷志不短,表现出正直、贞洁的个性,而后便是“十年未得见君王”“良宵寂寂谁来伴”的冷宫生活。这对一个青春女子说来,无疑是一种从肉体到心灵的摧残。所幸的是,昭君能与元帝偶然相见,彼此产生了深深的爱情,然而这爱情极其短暂,更大的不幸随之降临:匈奴大军压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堂堂汉皇只有献出爱妃,才能解除兵临城下之危,此时的王昭君,以“当效一死”的决心,表示“情愿和蕃”,体现了她深明大义、以身许国的悲壮情怀,同时这也意味着她刚刚得到的幸福爱情转瞬即逝。栈桥别离,实是昭君的生死诀别;黑水自尽,则是昭君对爱情的忠贞,对故国的眷恋和对匈奴的抗争。剧中正是通过这些激荡人心的情节,完成了王昭君情感历程的刻画,塑造出一个有柔有刚、果敢壮烈的古代鄂西妹子形象。

3.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他一生创作杂剧18种,今存八种,《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剧中写王文举与张倩女自幼订婚,及长大待婚时,倩女之母不满意文举是个白衣秀才,而以取得功名作为成婚条件,迫使文举赴京应试。倩女因思念文举而相思成疾,灵魂遂脱离躯体,追上赴京途中的文举,并伴其入京。三年后,文举高中得官,与倩女双双返回家中,她的灵魂始同病榻之上的身体合而为一,二人正式成婚。

剧作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赞美了不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张倩女勇敢追求自己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立精神。剧中表现的张倩女,是一个极具自由精神的女性,这种精神具体体现为:在个人婚姻问题上采取“私奔”这一极端形式。私奔在剧中是关键性的情节,本身就富有挑战性,但当把私奔处理为病榻上肉身存在的张倩女和脱离肉身、作为灵魂存在的张倩女时,她的自由精神便得到了更高的升华、更彻底的表现,全剧的戏剧性也因此愈加强烈。

一方面,张倩女在传统礼教的禁锢下是不自由的,她的婚姻问题集中表现了她的个人命运并不能由自己安排,这是她的现实生活处境:“一会家缥缈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病榻上身不由己的张倩女—通过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形式来表现承受极大的折磨和痛苦。另一方面,以灵魂出窍的手法,来表现张倩女对幸福、自由的热烈追求,表现倩女身不能与文举相随行,而灵魂也要与其相伴相守的决心。在这里,张倩女决心掌握自己命运的意志和为此而显示的抗争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如她觉察到母亲的态度有变,便起而反抗:“你不拘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后来张倩女的灵魂又离身而去,追赶文举,并与之结合,这一行动本身就表明倩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已超越了血肉之躯而进入了精神境界。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张倩女的追求充满了艰难困阻。她的灵魂在追赶文举时,心里总以为会有人马来抓她,一路上胆战心惊,慌不择路,草木皆兵:“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当当鸣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当她出现在王文举面前时,没料到他竟以“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相责,但倩女毫不畏惧,坦率相告:“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并果敢地表示:“做着不怕!”

在家中,为向母亲表白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劝她吃饭,她说:“若肯成就了燕尔新婚,强如吃龙肝凤髓。”为她请医,她则讲:“若是他(指文举)来到这里,煞强如请扁鹊卢医。”于此可见,张倩女对爱情的执着,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战胜的。《倩女离魂》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生动的刻画,使张倩女这一为自由和独立而奋争的形象闪烁出耀眼的光彩。

4.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字太素,号谷兰,陕州(今山西河曲)人。七岁时,金亡于元,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母被携遇难,于是由文学家、父执元好问收养。及长,宰相史天泽重其才学曾举荐出仕,但被幼经丧乱、心怀失母亡国之痛的白朴辞谢。白朴一生放情山水,漫游大江南北,并潜心于文学创作。除大量的诗词、散曲作品外,作有杂剧16种,《梧桐雨》和《墙头马上》是他的代表性剧作,前者是悲剧,后者是喜剧。其《梧桐雨》的艺术成就最高。

《梧桐雨》是根据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传》和有关轶闻传说创作的。剧情说大唐天宝年间,边将安禄山获罪被解往长安,请朝廷发落,唐明皇不治其罪,却赐给宠妾杨贵妃作义子,并封渔阳节度使。贵妃与安禄山暗有私情,七夕之夜,设筵乞巧,以慰相思。长生殿上,明皇盟誓,愿与贵妃生生世世永结夫妻。不久,安禄山为夺得贵妃和取得唐朝天下,起兵叛乱,明皇仓皇逃蜀,军队行至马嵬驿,士兵哗变,迫使明皇赐死贵妃。叛乱平定,明皇回宫,朝夕思念贵妃难以排遣。一个秋雨之夜,梦会贵妃,却被雨打梧桐之声唤醒,倍感无限凄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