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百戏:承继与表演艺术

魏晋百戏:承继与表演艺术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戏剧中以男扮女的传统早已有之,成为中国古代戏剧表演的独特现象。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同中国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傀儡戏还是影戏,因其表演及刻木化妆的艺术独具特色,已被中国的传统戏剧所借鉴。总之,两汉以来各类百戏表演,对我国戏剧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代言体的艺术形式尤其功不可没,这又不能不提及汉魏以来的乐府歌舞表演。

魏晋百戏:承继与表演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动乱的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疆域改易不定,致使经济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因此各种表演艺术不能不受其影响。许多戏剧因素的发展详情,由于史料匮乏已不得而知,但从少量的官方记载中仍可窥知一二,如《三国志·蜀书·许慈传》:许慈,胡潜,并为学士。值底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之“倡家”,应是专以装扮表演为职业的演员,且极普遍。由此亦知当时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仍绵延不绝。而先秦“优孟”遗风尚还存在,即以优装扮当时之真人并效其声口进行表演,但已有所发展,如演员“优”由一个增加至两个,情节也较为复杂,先有对话口角,继之以打闹殴斗,显然是受汉以来角抵戏的影响。

又《魏书·齐王纪》裴注云:日延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美蓉殿前,裸袒游戏,又于广望观上,使怀、信等于观下作辽东妖妇,嬉亵过度,道路行人掩目。“辽东妖妇”的具体内容已无法确知,但可断定其必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可见,戏剧中以男扮女的传统早已有之,成为中国古代戏剧表演的独特现象。

六朝时,在汉代百戏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各类技艺及表演艺术仍有迹可寻。南朝梁代乐舞极为繁荣,周贻白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载有30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如《上云乐》。《上云乐》是舞名,令乐人扮成西人之状,其名为文康,率门徒和凤凰、狮子等珍禽奇兽,来到中国大梁,进献胡地歌舞及“奇乐章”,以祝天子万寿无疆。其中演员的奇异装扮和歌舞排场,以及“歌管”“铿鼓”的铿锵演奏,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歌舞百戏的风貌。正因为这种歌舞伎内容祥和、规模宏阔,故在隋时常将其作为仪礼完毕后的压轴表演,并成为当时的“九部伎”之一,命其名为“礼毕”,又名“文康乐”。

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政局不稳,但各朝统治者的笙歌乐舞却仍在延续,杜佑的《通典》和《隋书·音乐志》均有皇室贵戚们观赏大型百戏表演的记载。而实际上这些宫廷歌舞百戏仍源自民间,故从另一个侧面可知当时民间各种表演技艺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并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某些杰出的艺人甚至常被召入宫廷为帝王演出。除了歌舞百戏继续发展外,我国古老的傀儡戏和影戏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表演技艺日益精湛。

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同中国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关于木偶的制作,早在商周时代即已有之,当时称作“俑”,将木刻成仆从卫士形象用以殉葬。后又相继殉以歌舞俑、乐俑,甚至真人大小的木偶人。相传傀儡戏与方相术有关。古人迷信墓穴中有厉鬼,便在死者入葬前吹打奏乐,同时让戴着面具的方相到墓穴中驱鬼,后以成俗,并演为刻木偶人放于墓室之中进行陪葬。而以偶人进行表演是汉末以来的事,但规格不高,仅用于宴会。(www.daowen.com)

杜佑《通典》云:“魁磊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应劭的《风俗通》亦云:“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更证明汉时舞偶人以戏已成民间、宫廷常有之娱乐。

汉以后,木偶表演艺术飞速发展,曹魏时著名的木偶艺术家马钧制作了“水转百戏”木偶,以水为动力,让众多木偶表演击鼓、吹箫、跳丸、掷剑、缘纸、倒立等戏,如真人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至此,木偶戏已完全成为供人娱乐的表演艺术。此时傀偶戏已发展成熟,且能搬演简单的故事,至唐已有整套的故事性木偶演出。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傀儡戏大盛,种类繁多,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演出水平也大大提高。而愧倡戏之假面、脸谱、自报家门及搬演故事等也都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同傀儡戏一样,由人表演的影戏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影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汉武帝与李夫人事。据《汉书·李夫人传》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惟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戚。

晋王嘉的《拾遗记》,更说将李夫人刻为偶像,置于轻纱帐帷之内,令汉武帝观之,宛若活人。由此可知,影戏当与傀儡戏有一定联系,且在傀儡戏稍后而产生。但魏晋以后,关于影戏的记载颇乏史料,而宋初,影戏却大盛起来,由此可推知,在隋唐时影戏已发展成熟。无论傀儡戏还是影戏,因其表演及刻木化妆的艺术独具特色,已被中国的传统戏剧所借鉴。

总之,两汉以来各类百戏表演,对我国戏剧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代言体的艺术形式尤其功不可没,这又不能不提及汉魏以来的乐府歌舞表演。汉初设乐府采集民歌巷谣,经文人加工入乐表演,前已提及。而《乐府诗集》所载各类乐府民歌,皆可入乐演唱并伴有舞蹈,其中多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此外,乐府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皆属代言体艺术,这对后世戏剧艺术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