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汉百戏:活力勃发的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两汉百戏:活力勃发的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演出和观看百戏已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活动,足见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崇程度。关于汉代百戏,记载最为详细的,当是张衡的《西京赋》。除《西京赋》外,李尤的《平乐观赋》、傅玄的《正都赋》也有关于汉代角抵戏的精彩描绘。汉代最著名的角抵戏当属《东海黄公》,初流行于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汉武帝时到长安参加百戏演出,遂传播开来。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两汉百戏:活力勃发的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

两汉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也空前繁荣起来,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统治阶级的直接倡导与推崇。武帝时,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广泛采集“汉世街陌谣讴”之作,再经文人润色,入乐后进行歌舞演出。此外,汉政府派张骞三通西域,促进了两地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不仅带来了西域各地的歌舞技艺,还使得远在欧洲的罗马(当时称大秦)的诸多艺术形式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汉代各种艺术形式的快速发展。百戏,就是当时空前繁盛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百戏,原是汉代民间演出的艺术,包括杂技武术、幻术、角斗、气功、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歌舞演唱、假形扮饰等多种伎艺表演形式,由于它最初散落在民间各地,故又称“散乐”。后来,百戏影响渐入宫廷,且在上层阶级中非常流行。汉武帝就曾从民间征集一大批杂戏到长安进行串演,规模盛大。而且演出和观看百戏已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活动,足见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崇程度。后来,长安、洛阳等地还设立了专供表演百戏的大场子—平乐观。据记载,当时观中经常表演诸如戏车高橦、驰骋百马、乌获扛鼎、吞刀吐火、陵高履索、飞丸跳剑、鱼龙曼衍等百艺杂戏,种类繁多。当时不少贵戚都蓄养专门表演百戏的倡优,如西汉王莽的几个兄弟家中“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闻名当时。

关于汉代百戏,记载最为详细的,当是张衡的《西京赋》。在他的描述中,至少有六种技艺表演,即杂技、歌舞、鱼龙曼衍、斗兽、幻术、奇戏、东海黄公、戏车表演等,这在当时统称为“角抵百戏”。除《西京赋》外,李尤的《平乐观赋》、傅玄的《正都赋》也有关于汉代角抵戏的精彩描绘。

角抵,原本指牛羊等动物以角相抵而斗,后借指摔跤、格斗等对抗性很强的斗力及竞技表演。这大概是远古先民在渔猎生活中遗留下来的模仿兽类打斗、较力之戏,抑或先民为了生存需要而有意训练这种技能也未可知。因此,角抵又含有战斗、习武之意。《梦粱录》说:“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应劭也说:“角者角技也,抵者抵触也。”可知角抵最初含义仅是角力、摔跤。角抵戏的来源,据说与蚩尤相关。相传黄帝时,炎黄二帝共战九黎族首领蚩尤,尤被擒杀。但他虽败犹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而供奉起了蚩尤神,举行纪念仪式时便模仿蚩尤作战时的角斗为戏,称之为“蚩尤戏”。《史记·乐书》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翼州为‘蚩尤戏’”。南朝梁任助《述异记》也有关于“蚩尤戏”的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两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因其以角相抵为戏,故称其为“角抵戏”,又作“角觚戏”“大般戏”。

角抵戏在先秦时多流行于军旅之中,后渐及民间。至秦代入宫廷。《史记·李斯列传》:“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后来,角抵戏与优戏开始共同表演,《国语·晋语》中就有“侏儒扶卢”的记载。至汉代,角抵戏蓬勃发展,《汉书·武帝记》:“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规模盛大。此时,角抵也由原来单纯的角力、格斗之意扩而为各类技艺相与竞赛,且融乐、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即“角抵百戏”。

汉初,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了对外交往的频繁,异域的技艺杂耍也或多或少地传入中原。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安息王,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般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如。另据《艺文类聚》卷第四十一引“汉武故事”云:未央庭中,设角抵戏,享外国,三百里内观。角抵者,使角力相触也,其云雨雷电,无异于真,画地为川,聚石成山,倏忽变化;无所不为。

自此可知,汉之角抵戏,已渐融入“诸奇戏”如幻术之类的娱乐节目,为本土自古沿袭而来的各类角抵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原本就花样繁多的角抵百戏更为丰富多彩,悦人耳目。

汉代最著名的角抵戏当属《东海黄公》,初流行于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汉武帝时到长安参加百戏演出,遂传播开来。对这段故事记载较为详细的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www.daowen.com)

此戏主要表演人与虎的搏斗,可知它仍属于角抵的竞技范围,但已非“两两相当角力”的单纯竞技表演的角抵戏,而是戏剧化为一个有简单情节的故事了:人与虎双方不单以角力取胜,而是按着情节的发展,黄公最后被虎所食;黄公、白虎均系演员所扮,且有特定的服饰和装扮—黄公是“绛增束发”,即用红绸裹头,佩带赤金刀;另一演员则扮成虎形,至少戴着虎形的假面具。演员的动作也非单纯的角斗、相扑,而是趋于舞蹈化了。可以想见,舞台上,黄公手握赤金刀,脚下跳着“禹步”(古代舞蹈的一个基本步法),口中念念有词,奋力与虎搏斗,最后气力衰竭,倒在血泊里,这其中一定还有激昂或舒缓的音乐伴奏,这或许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古剧形式了。

百戏之中规模宏伟、场面壮观的莫过于大型的歌舞表演,《西京赋》的描绘可谓色彩斑斓,气势恢宏壮阔:巍峨起伏的仙山云阁作为舞台的大背景,山上有茂盛的神树灵草,累累的朱红硕果挂满枝头;舞台上仙人云集,吹拉弹唱着动听的音乐;豹子嬉戏,黑熊跳舞,白虎弹瑟;娥皇女英的歌声清扬婉转;三皇时的伎人洪崖,身穿羽毛做的华丽衣裳,指挥众人进行着歌舞表演;歌舞即将结束,天边飘起片片云朵,随即雪落纷纷,伴着轰隆隆的雷鸣。

显然,仙人、豹、黑、虎、龙、女娥、洪崖均为艺人所装扮。舞台上,有布景,有歌舞,有音乐伴奏,有指挥,甚至还有舞台效果,场面恢宏有气魄。无论是背景设置还是演员装饰,均隆重而华美。从中还可以看出,这场歌舞本身已包含了某种故事情节。《西京赋》本属文学作品,作者对这种场面的描绘难免有铺排夸张之处,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的歌舞演出规模之盛是空前的,尤其是在宫廷为皇帝演出。

百戏中还有“鱼龙曼衍”、斗兽表演等节目。鱼龙曼衍,即由人装扮成巨龙、大鱼,最长的可达80丈,旁边数人手拿鼗鼓引逗着它前行,在鱼和龙的背上,通常还骑着幼童,做各种技艺表演。

戏车表演,是在戏车上竖起高高的长竿,幼童在上面翻飞作戏,类似今天的杂技。汉代百戏由于统治者的推崇,盛极一时。百戏中的各种技艺都在同一场地表演,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着艺术上的交流,戏剧中的唱、念、做、打、舞等诸多表演手段已基本孕育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