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定义所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因此,传统金融所具有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也很难避免,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科技性强等特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覆盖面等均产生了新的特有风险。
(一)传统风险及新演变
传统的金融风险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2]。
1.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对风险状况,涵盖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风险)的不确定性。
在互联网金融中,信用风险出现了新的演变。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交易双方均通过互联网联系。这在解决跨地域交易难题的同时,也增大了交易主体、交易项目等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难度,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在虚拟世界中矛盾更为突出。而传统的线下需要办理的一些手续[3]也很难单纯通过线上解决。
与此同时,互联网又是能减弱信息不对称性的利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应用,基于交易双方多维度模型评估变得可能。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学历、工作、职务、消费习惯等都可以成为评估交易双方的工具。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有利于对交易双方的信用评估,达到传统金融的风控手段所不能实现的精确化和低成本,从而提高控制信用风险的水平。
2.市场风险
金融变量变动而使金融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
在互联网金融中,市场风险与传统金融差异较小。但由于连接的效率高,因此客户转换购买的金融资产的操作成本更低。如,当利率、汇率等变化时,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选择购买或退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比如“余额宝”产品的购买量与提供的收益率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而余额宝的收益又与利率、同业业务、债券等收益率相关。
3.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满足资金流动性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流动性风险也是常见的风险。
就期限错配而言,很多金融机构很难避免进行错配。这是与金融的本质逻辑相关的,短钱长用是金融的一项重要功能。
以网贷业务为例,有期限错配、刚性兑付等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www.daowen.com)
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过程中,是否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评价、监测和缓解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能保证人员按规操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和外部的操作不当造成的风险。
5.法律风险
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时,产品或交易面临缺乏法律效力或不合法的不确定性。
一类是基于现有规则的法律风险;一类是基于缺乏规则认识或认识模糊;还有一类是基于规则更新后产生的法律风险,即模糊的法律认知在新的规则制定后存在明确的否定性结论,因此对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如网贷业务中此前流行的“流转人”模式或者“超级放贷人”模式被新规[4]叫停。
(二)互联网金融的新风险
除了传统的风险外,互联网金融由于集合的高科技,采用的相关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极大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新的风险。
1.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机构采用相关技术时,由于系统不完善或者Bug等,导致的技术性风险。
2.数据风险
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建模来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的运用使得以往商业理论中的“长尾效应”有可能以更低、更精准的方式开展。数据风险正是由此而来,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建模等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风控系统的崩溃。大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数据模型的科学性,将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竞争的重要战场。
3.连接风险
互联网的本质逻辑是连接,通过连接产生的风险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快速便捷的连接,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爆发风险的风险源更加多样,且产生交叉影响的效应,而互联网金融采用的高科技所引发的风险会引发相对应的金融业务风险。比如,企业的系统出现操作失误,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借机大肆诋毁,再加上员工曝出对企业不利的内幕等等,多因素的叠加会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急剧放大,出现挤兑等流动性风险,企业出现重大危机。
4.高速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使用高科技带来高速便捷交易的同时,也可能出现错误传导的快速风险。传统金融业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人员权限等限制,造成的损失具有局部性、可供发现和补救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但互联网金融中快速的交易使得一旦发生错误,可供修正的时间极为短暂,甚至快捷到人类无法做出合理反应时,就已经酿成重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