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贝叶经制作:Panhida和ulkauva两种方法

贝叶经制作:Panhida和ulkauva两种方法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书籍生命力的经久不衰,为了制作和刻写而形成可读材料的贝叶经工艺也是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Panhida和ulkauva是贝叶经刻写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训练有素的刻写师所使用的,第二种则被接受刻写训练的练习者所使用。佛教贝叶经手稿率先以梵语、巴利语或僧伽罗语开头,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如 namo buddhāy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 buddhassa、Namah sri ghaāya、namah samanta bhadrāya和Namav muni saraa。

贝叶经制作:Panhida和ulkauva两种方法

考虑到书籍生命力的经久不衰,为了制作和刻写而形成可读材料的贝叶经工艺也是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包括对棕榈叶的选择、煮沸、干燥、平滑和抛光、制件、打孔和装订。首先,选择未展开的贝叶嫩叶,小心地从主叶脉上取下并卷起。然后,将卷起的棕榈叶在大容器中煮沸,开锅后换小火继续煮沸几个小时。取出后,晾晒三天整。随后进行平滑和抛光,通常用杵将棕榈叶在光滑的圆木桶上反复碾压。由于叶片柔软且具有弹性,因此可以按照一定的尺寸将其制成长度6—32英寸不等、宽度2—2.75英寸不等。而后,用一根加热的铁棒在纸张一侧打两个孔,并用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将手稿绑扎起来。手稿的封面和封底都是用乌木、铁树、val-sapu、gammalu、波罗蜜树和milla等木材或金属制成。封面通常装饰有五颜六色的图案。

Panhida和ulkaṭuva是贝叶经刻写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训练有素的刻写师所使用的,第二种则被接受刻写训练的练习者所使用。练习者应使用ulkaṭuva(方式)在粗糙的纸上(karakolaya)书写名为guru-akuru(给老师的信)的字母,直到能够熟练地在棕榈叶上进行刻写。这种方式所使用的笔长约4—6英寸,呈圆形或正八边形,从上到下越来越细,由铜、铁或者黄铜制成。老师会从简单的字母、单词句子逐步地培养练习者,使他们的刻写逐步美观而快捷。而刻写师所使用的工具,是一种更为专业的刻写笔。这种刻写笔约10—20英寸长,采用银制品和象牙进行装饰。笔杆采用金、银、铜、黄铜、铁或青铜制成,但笔针为钢制。其中,一支14.4英寸长的金笔是由国王纳兰德拉辛交给佛牙寺法王马哈加巴达·尼莱姆和迪亚瓦达娜·尼莱姆的。

佛教贝叶经手稿率先以梵语、巴利语或僧伽罗语开头,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如 namo buddhāy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 buddhassa、Namah sri ghaṇāya、namah samanta bhadrāya和Namav muni saraṇa。手 稿 最 开 始 的 术 语“svasti”“svasti siddham”和“svasti śri”的“sva”都有“保佑你”的含义。而手稿最后所写的“siddhirastu”“ṡubhamastu”“kalyanamastu”和“arogyamastu”同样有“保佑你”“保佑你身体健康”的含义。此外,作者和抄录者更喜欢提及他们的宗教愿望,并祝愿所有生命体。下面来看一个实例:

Iminā puññakammena yāva buddho bhavāmahaṃ

Mahosadhova nānena joti siṭṭhīva bhoginā

Vessantarova dānena hotu mayhaṃ bhavā bhave

Imaṃ likhita punnena metteyya mupasaṃkami

Patitthahitvā saraṇe suppatitthāmi sāsane

Sabbe sattā sukhappattā averā ca anūmayā

Dīghāyukā aññamaññaṃ piyā papponti nibbutiṃ.(www.daowen.com)

译文:通过善行所积累的功德,我能够成为一名佛陀

拥有Mahauṣadha一样的智慧,拥有Joti seṭṭhi一样的财富

拥有Vessantaro一样的慈悲,我可以得到从生活到生命的实现

通过写下这篇文章的功德,我得以见到佛祖

并得到他的庇护,加入Sasana(锡兰佛教精进会)

愿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幸福,摆脱仇恨和妄想

获得长生,并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涅槃(Silva 1938:xxi,由作者编辑)

实例中的所有内容均根据字母和经文等的数量进行计数,八个字母为一行,四行为一节经文,250节为一bhāṇavāra(aṭṭhakkharā ekapadaṃ-ekā gāthā catuppadā;gāthā eko mato gantho-gantho dvattiṃsa akkharo;Dvattiṃsakkharagāthānampannāsadvisatam pana;bhāṇavāro mato eko - aṭṭhakkhara sahassako)。这种格式是巴利文书写佛教手稿的独有特征。一卷手稿有3到1000页不等,但大多为50页至100页。佩拉德尼亚大学收藏的Jātaka Poth Vahanse手稿共两卷,分别为1055页和1263页。手稿中仅有两种标点符号:逗号、kākapāda(鱼尾纹形)和kundaliya(蛇形)。前者表示句子的结尾,后者表示段落的结尾。两节和三节kundaliya表示各节的结尾,两节或三节双kundaliya表示各章的结尾。(Silva 1938:xix)

书写贝叶经时,应遵循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律,并且页面顶部的第一行是被称为“mavpeḷa”的母行,而其余部分则是被称为“darupeḷa”的子行。采用巴利语和梵语书写的手稿使用的是复合辅音,而采用僧伽罗语书写的手稿使用的则只是辅音。此外,这些字母被分为三种文体,即mulukuru——用于Ruhuna国家且收尾略有修饰、sihakuru——用于玛雅国家且字体圆润、gajakuru——用于Pihiti国家,但它们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手稿中,看不到单词之间的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