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贝叶经在斯里兰卡佛教文化中的传承

贝叶经在斯里兰卡佛教文化中的传承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梵语中,棕榈叶被称为tālapatra、tādapatra、tādipatra,在巴利语中则是tālapaa。这些贝叶经手稿以僧伽罗语、巴利语、泰米尔语刻写为主,也存在以梵语、缅甸语和泰语刻写的形式。但本文着重于研究斯里兰卡贝叶经对佛教文化的重要性。斯里兰卡人相信,棕榈树最早是由akra神在斯里兰卡种下的,目的就是为了刻写佛陀的教义。在将佛教引入斯里兰卡之前,原始宗教中所描述的树神形象与榕树、贝叶棕等树木有关。

贝叶经在斯里兰卡佛教文化中的传承

Wimal Hewamanage[1]文 孙晓[2]

语言的使用是“智人”的显著特征,这也意味着拉丁语中“智人”一词的书面语要晚于口语的出现。例如,梵语中的bahuṡṛta(巴利语的bahussata)一词,人们听到或学到的比较多,它被古印度语言学者采用,并验证了佛教口口相传的过程。在棕榈叶上刻写是南亚、东南亚国家最古老的传统之一。梵语中,棕榈叶被称为tālapatra、tādapatra、tādipatra,在巴利语中则是tālapaṇṇa。而在僧伽罗语中它被称为Puskola,泰米尔语是ola-leaf。在印度次大陆,人们发现了三种贝叶棕榈(talipot):扇叶树头榈(talipot palm)、巨掌棕榈(palmyra palm)和龙塔棕榈(lonta palm),前两种棕榈已在斯里兰卡使用。这些贝叶经手稿以僧伽罗语、巴利语、泰米尔语刻写为主,也存在以梵语、缅甸语和泰语刻写的形式。它们精确地涵盖了巴利语学、佛学、僧伽罗语学、传统医学、占星术、烹饪等诸多内容。但本文着重于研究斯里兰卡贝叶经对佛教文化的重要性。W.A.De Silva的Catalogue of Palm Leaf Manuscripts in the Library of Colombo Museum Vol.I一文以及Ariya Lagamuva撰写的Sri Lankave Puskola Poth Lekhana Kalāva一文是该领域的杰出作品。而C.M.Austin De Silva所撰写的Production of Books in Ancient Ceylon一文,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贝叶经手稿的制作过程。(www.daowen.com)

斯里兰卡人相信,棕榈树最早是由Ṡakra神在斯里兰卡种下的,目的就是为了刻写佛陀的教义。守护精神的含义与棕榈树相关,后来与该国的僧侣联系在了一起。在将佛教引入斯里兰卡之前,原始宗教中所描述的树神形象与榕树、贝叶棕等树木有关。他们认为,依附在这些树木上的树神保护着人们和村寨里的日常生活。有超过123个村寨的名称中带有tāla或者tal的前缀(Lagamuva 2006:107)。同时,贝叶棕也因为其树形直立、寿命较长,被用作边界的标记树。在古代,斯里兰卡曾建有占地约50英亩的Madilla皇家棕榈公园,位于Alavva附近的Galatara村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