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译词不规范的类型:实践与认知

音译词不规范的类型:实践与认知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这些音译词的出现次数从2次到200余次不等,但都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属于规范的音译词。若该音译词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理解起来有困难,且无相应的注解,则可判定为不规范音译词。依据这两条标准进行判别后发现,《佛祖巡游记》中不规范音译词,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在音译与意译两种形式并存的词语中,极少数音译形式已为傣族研究者所熟悉,这一类词语的音译可算作规范的形式。

音译词不规范的类型:实践与认知

规范的音译词是前后一致的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形式。《佛祖巡游记》中不乏其例。如

① “勐”(地方)“曼”(寨子)已是傣族研究者常用的汉语词了。

以上这些音译词的出现次数从2次到200余次不等,但都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属于规范的音译词。

不规范的音译词是相对于规范的形式而言的。判别音译词的不规范形式有两条标准。第一,看前后文的一致性。同一个词汇在同一文本中不同地方出现时,用来音译的形式(汉字)理应是一致的。如果前后文不一致,就判别为不规范的音译词。第二,看语义信息的传递是否通畅。若该音译词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理解起来有困难,且无相应的注解,则可判定为不规范音译词。依据这两条标准进行判别后发现,《佛祖巡游记》中不规范音译词,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汉字使用的不规范。同一个词,在前后文不同地方出现时,用来译写的汉字不相同。如

在同一文本之中,同一个词语的汉语音译形式应该是同一的,这样才符合规范。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佛祖巡游记》中的许多名词,在进行汉语音译时,使用了同音字或音近字来音译同一词语,大部分音译词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译名,少部分出现了三个或四个不同的译名,难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规范的音译词。

汉字使用不规范的音译词中,有少数是错别字。如

以上不规范音译词中,“名”“台”与“召”,“恙”与“丢”,“奔”与“莽”都属形近而误,产生这类不规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校对不精。这类词数量很少,规范起来很简单,只要把错字改正过来就可以了。(www.daowen.com)

(2)音译词与汉语中的词语不对应。在贝叶经翻译中,对译就是尽量在汉语词汇中寻找与傣语词语对等的词语。虽然傣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常常存在部分对应、零对应的情况,但寻找它们之间的对等词是对译的主要目标。历史上,汉语在翻译梵文或巴利文佛经的时候,一些专有名词已经有了固定的音译名称,这些名词的语义信息完整定型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贝叶经的译文中,一些专有名词未用对等的汉语词汇进行对译,而是新造了另一个音译词,因而给母语为非傣语的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这种现象在贝叶经翻译中较为普遍。如

以上这些跟佛教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密切关系的专有名词,原译文的词对汉语读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若是译成汉语中的对等词,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3)音译词与意译词并存。同一个词在文中有的地方用音译,有的地方用意译。如

以上这些词语在《佛祖巡游记》中有两种翻译方式并存,就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说,采用意译更便于理解和记忆。在音译与意译两种形式并存的词语中,极少数音译形式已为傣族研究者所熟悉,这一类词语的音译可算作规范的形式。如

在《佛祖巡游记》中,有少数一半音译一半意译的词语,如

对于这类半音译半意译的词语,同样应尽量采用意译的方式更适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