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贝叶经在赕仪式中的地位: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贝叶经在赕仪式中的地位: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人活一生就要时常进行修正、纠偏,赕“素栽达”就是进行这种修正、纠偏的仪式。笔者于2019年11月田野调查时参与观察的赕“素栽达很”仪式过程如下:此次是赕“素栽达很”,也就是对家庭的赕。仪式开始前,岩香已经将场地布置好。参加者都是已经达到“凹星”年龄的老年人。一切就绪,布章宣布今天岩光一家的“素栽达”现在开始。在布章诵经过程中,屋外燃放鞭炮,象征将所有的邪气、晦事驱赶得烟消云散。至此,整个仪式结束。

贝叶经在赕仪式中的地位: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在当地傣族的语汇中,“素”的发音为“she-m”,其意思相当于洗礼、自省、内化、完善,他们说:“就是一块石头,如果你每天‘素’它,日久天长也会变成宝。”“素”这个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傣族人一生都想着“素”。它在《傣汉字典》中的解释是“对八字做功德,使生命更长久”。而大佛爷给出的解释是“继续、接续”之意。“栽达”是巴利语,意思是生命,或称一个人一出生就带来的东西。“素栽达”的字面意思就是延续生命,使得生命能一帆风顺,什么都好。在他们眼中,世上的东西都有各自特定的这种生命。生下来的人有这种生命,组建的家庭有这种生命,修建起来的房屋也有这种生命,包括寨子、佛寺等也都有这种生命,总之,一切东西生产出来时都有这种生命,而有生命的东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或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会有走偏的情况,于是要对其进行整理、修正,才可能让它继续成长得(或称走得)正确、顺利。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各自的生命历程,人们相信这就是这种生命在左右着的表现,所以用“命中注定”来解释个人的生命事件。当某个人日常的生命足迹与命定的生命历程相吻合时,这个人的人生之路就“走得正,走得好”,否则就会出问题。于是人活一生就要时常进行修正、纠偏,赕“素栽达”就是进行这种修正、纠偏的仪式。经常纠偏能保证一个人更好地成长,不入歧途、不走邪路。因此,有对个人的赕,称“素栽达滚”;有对家庭的赕,称“素栽达很”;有对寨子的赕,称“素栽达曼”;有对佛寺的赕,称“素栽达瓦”;等等。于是,这个仪式在傣寨中比较频繁,尤其是人口数量大、家庭户多的寨子,在开门节后几乎每周都会举行。

笔者于2019年11月田野调查时参与观察的赕“素栽达很”仪式过程如下:

此次是赕“素栽达很”,也就是对家庭的赕。赕者是岩光夫妻及他们的儿子岩香、儿媳玉光叫一家四人。仪式开始前,岩香已经将场地布置好。三副竹架顺序放置在长方形屋子的中央靠前部,后部放置着一个盆及一些小食品。

参加仪式的人每人带着一对蜡条、帕巾和一点祝福礼钱来到主人(赕者)家,进屋后将这些物品放在事先主人家已经准备好的一个盆中,然后找个地方坐下。坐的顺序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老者在前年轻者在后。参加者都是已经达到“凹星”年龄的老年人。被访者告诉笔者,这些已经开始“凹星”的老年人能给主人家带来福气。

下午2:00,仪式准备开始,大佛爷手执佛扇面对大家坐于竹架前部,布章、康朗们分坐在两侧,他们的面前放着一个茶盘和一个篾桌,茶盘中放着少许蜡条、帕巾和一对燃着的蜡烛,篾桌上放着蜡条、帕巾、水果等。岩香已经将仪式用的白线“Maisu-mong”[3](买素勐)从搭系于大佛爷面前的蜡烛、贝叶经等物的一端慢慢牵引出,先在竹架上绕几圈,然后将白线引到大门外。这样,从大佛爷手中引出的长长的白线就将屋内和屋外连在一起了。

一切就绪,布章宣布今天岩光一家的“素栽达”现在开始。首先由布章带领大家先向大佛爷礼拜,傣语称“su-ma-da-la”(苏麻达拉),然后,布章向大佛爷“gao-wen-dan”(告温挡),大意是说明今天是岩光一家为家庭而做的赕,他希望全家人能身体健康、诸事顺利,请大佛爷给予帮助等。布章念一段,大家跟念一段。念毕,大佛爷手持白线开始诵吉祥经《芒格拉》。开始时,大佛爷诵一段,大家跟着诵一段。然后是大佛爷一个人诵,大家听。诵毕,大佛爷、布章与两位康朗商量今天赕的五部经书《迪巴芒达素》《罗迦乌提》《三松细典》《雅尼》和《栽雅桑迦哈》的念诵人。分配完经书后,大佛爷开始诵第一部经。满屋的人都在安静地听,在中间一些段落处,坐在后面的咩涛会取米花向天空方向抛撒,大家齐声欢呼。待大佛爷诵完后,布章和两个康朗分别念诵各自拿在手上的经。在这个过程中,大佛爷会用竹条蘸银盆中的水向众人点撒。竹架子上的蜡条火不能熄灭。一位康朗带几根蜡条、一点钱从现场出去,把这些东西弄到屋外远处,表示已经把家里不好的东西驱出家庭、留置远处了。

待上述五部经书都诵毕,大家全体欢呼,并向天空撒米花。岩香将竹架上的买素勐白线拆下收好,同时将竹架也收拢。(www.daowen.com)

接下来是“ya-nanm”(雅喃),即请大佛爷为岩光一家人诵经、滴水。此时,岩光一家人围拢坐于大佛爷、布章面前,并在自己的面前燃起蜡条,布章先向大佛爷“gao-wen-dan”(告温挡),然后大佛爷诵祝福语,大意是说:今天是岩光一家为自己的家庭做“shem-zai-da”赕,我们点上蜡条,滴下清水,请天上的神(diuwa-la)和地下的神(nang-tuo-la-ni)记住我们赕的物品,请千万帮助把这些赕品送到应该去的地方。我们知道这些物品要经过千山万水才能到达要去的地方,请众神帮助,让这些赕品掉到水里时也不丢失,掉到火中也不熔化,最终都能好好送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也求佛祖能让这些愿望都实现。最后,大佛爷诵《回向经》,此时,岩光一家人轮流将清水滴入盆中。诵经接近尾声时,众人集体跟随大佛爷诵一段经。此时布章站起身来,手执钵盂在屋内走着向众人洒水,象征大家共同沐浴佛的甘霖。在布章诵经过程中,屋外燃放鞭炮,象征将所有的邪气、晦事驱赶得烟消云散。

滴水完毕,大佛爷为岩光夫妻及儿子岩香夫妻四个人一一拴线。至此,整个仪式结束。历时约3小时。

仪式结束后,大佛爷、布章和老人们就在楼上用餐,其余的人都去楼下吃饭。儿子岩香则将竹架送到村寨佛寺内的大青树下放置。今天赕的五部经书,除《三松细典》要置于主人家的供台上留存外,其余的戒律经《迪巴芒达素》和驱邪经《罗迦乌提》《雅尼》和《栽雅桑迦哈》四部经书都将赕到佛寺中留存。

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民众中形成的功德积累的“嘎木”观念[4]决定了赕仪式供奉的赕品是与神佛的一次交换。赕或做赕——献出祭物——象征着献给神佛的礼物,当神佛收到这份“心拥有的礼物”(而非“手拥有的礼物”)后,[5]就会增加做仪式的人家好的“嘎木”,使其获得庇佑。正如利奇所说的,赕仪式使“献祭者在神界与人界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神的能力通过桥梁能够通达到献祭者本人”。[6]村民们都清楚,获得福报的多少取决于献祭者赕的质与量,也就是功德的多少。村民说:“做赕是为了下辈子好吃好在……一个人有这辈子,也有下辈子,这辈子过得好坏,自己还管得住(即能靠自己现实的理性行动来左右),而下辈子过得好坏,自己就无法左右了,只能靠神佛的护佑。而神佛的护佑又取决于这辈子做的赕,如果不在这辈子把赕做好,自己下辈子就不好吃不好在了。”“赕多少要看自己,反正多赕多得,少赕少得,不赕嘛就什么也没有了。”对于赕者,做赕和供奉的赕品对自己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涉及自己的声誉和社会地位。通过做赕,赕者的行为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评判,从而获得声誉,使村落的成员具有了更亲密的感情,重新整理或获得了新的社会关系

从整个仪式过程可见,赕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在经过布置的、有仪式感的空间中由大佛爷、布章和康朗向赕者、共同参与者诵经的过程。在此空间下,大佛爷、布章和康朗是老师,他们是傣族人心目中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是村寨里当然的教育者。赕者是受教育者,在仪式活动中经历一个反省自身既往行为、调整自己今后行为的过程。对于共同参与者,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而这堂课所使用的教材,就是此次赕的贝叶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和尚们向村民讲述的经文及其引申的故事,使乡村寺庙成为人民道德的课堂……佛教僧人的教化作用让佛教农村社会的精神生活同道德教育娱乐活动以至感情交流不可分地融合为一体”。[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