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喜欢玩,喜欢游戏,但只有出自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自己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对孩子限制过多、过死,留给孩子的空间很少。孩子每天玩什么游戏,玩什么玩具都要由老师指定、分配,孩子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服从。孩子对此类游戏的兴趣不高。为了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多作自由游戏,可以对幼儿园的硬件作一些调整。
为了给孩子创设自由游戏的宽敞的空间,可以把室内的桌子搬到活动区,平时根据需要由孩子自己摆放桌椅。多提供孩子感兴趣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没有固定玩法的游戏材料,使孩子产生更多的发散思维,使孩子有更多的创造性。
孩子喜欢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愿意成人的过分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需要或不喜欢和老师共同游戏。孩子年龄小,能力弱,游戏技能相对缺乏,老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游戏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如:娃娃家的“妈妈”把从菜场买回来的“萝卜”一个劲地往扮演娃娃的孩子嘴里塞,此时老师的介入与指导,将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由于游戏活动可以自选,孩子便可自我调节需求,这就促使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调动了他们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每个活动区的不同场景,更增添了孩子交往的兴趣。一块地毯使四五个小朋友组成了“建筑队”,共同合作建造楼房。一处小储藏室成了娃娃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孩子”,他们一会儿坐汽车去公司,一会到图书馆看书。自由游戏能使那些兴趣爱好相似、经验能力相仿的孩子凑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孩子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www.daowen.com)
在自选活动中,孩子不断地进行着协调与合作。从开始的独立活动发展到无意识的合作,孩子从中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如在建筑区,当他看到旁边的小朋友开着自己拼装的“汽车”时,羡慕之余,也开始自己动手拼装起了“汽车”,在互相比较“汽车”好坏的时候,小朋友把“汽车”都集中在一起,这就是最初的无意识合作。而当他们看到许多“汽车”时便又产生了新的想法——盖“汽车库”。于是,他们有的负责搬运,有的砌起了围墙,有的继续拼装“汽车”,开始了有意识的分工合作。材料不够了,有的小朋友就把刚拼装好的心爱的“新式手枪”拆掉,为盖新“车库”提供材料。孩子从游戏中学习了协调与合作的技能。
当一个游戏区人员过多时,孩子会学会相互谦让,轮流活动。当新增添玩具材料时,他们会学会互相协商,共同分享玩具。幼儿为了参加活动,同时不受同伴的排斥,便自愿接受集体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逐步学会分享和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