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据说他自幼好学,尤喜《左氏春秋》。今天,我们就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样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看看吧!
1.会认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难点)
4.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热爱我国古代优秀诗文的感情。(难点)
[词解:①群:一群。②儿:儿童。③戏:嬉戏,玩耍。④于:在。⑤庭:庭院。⑥登:爬上。⑦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⑧足:失足。⑨跌:身体失去重心而掉下去。⑩没(mò):淹没。]
句解:点明人物、地点和事情的起因。
[词解:⑪ 众:指其他小孩。⑫ 皆:全,都。⑬ 弃:放弃;抛弃。⑭去:离开。⑮光:指司马光。⑯持:拿。⑰击:敲打。⑱破:便……破坏。⑲ 之:指代瓮。⑳ 迸:涌出。㉑ 儿:指代落水的小孩。㉒得活:得以活下来,即获救。]
句解:(对比)写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其他小孩的惊慌失措、临阵逃脱与司马光的临危不乱形成鲜明的对比。“持”“击”写出了司马光的动作,突出了他的聪明果断。
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讲述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同伴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勇敢、善于动脑筋的品质。
写法点拨 人物对比
人物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是把不同的人,或把一个人物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本文就运用了人物对比的写法,将其他小孩的惊慌失措和司马光的临危不乱、冷静应对作对比,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勇敢。
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出人物的特征呢?(1)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行对比。(2)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对比。(3)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对比。(4)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对比。
运用示例
寒风呼呼地刮着,大街上的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袄,而他呢,穿着一件单薄、有七八个补丁的破上衣,裤子只有半条。
模仿秀(www.daowen.com)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白话文不一样。我们可以先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整篇背诵。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其中一个小孩儿爬上了大瓮,一失足跌入大瓮的水中。周围的孩子们都跑着离开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瓮,水从瓮里流了出来,孩子得救了。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其他课文是白话文。这篇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也与现在的不同。
名师点拨
1.这群小孩在哪儿玩?
群儿戏于庭。他们在一个庭院里玩耍。
2.其中一个小孩是怎么落水的?
爬上大缸,失足落水。
3.司马光救小孩的办法好不好?
好,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个小孩救下。
4.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对朋友不离不弃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