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⑨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chǔ)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模仿秀朗读时可以分角色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和其他同学,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悟当年那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聪明孩子。

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当你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呢?是大胆地向老师请教,还是自己不懂装懂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课文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重点)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重、难点)

4.养成“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敢于质疑,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咿咿呀呀: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流利:(多义词)①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这里的“流利”是指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②钢笔尖在纸上流利地滑动着。(“流利”的意思是灵活,不凝滞。)

糊里糊涂:(成语)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摇头晃脑:(成语)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霎时:霎时间。

鸦雀无声:(成语)连乌鸦、麻雀的鸣叫都没有了。形容非常寂静。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地。

一字不漏:一个字也没有漏掉,没有偏差,形容很全面,非常细心的意思。

详细:周密完备。

值得:指这样去做有好的结果;有价值,有意义。

近义词

照例—照常 流利—流畅 练习—训练

糊里糊涂—稀里糊涂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摇头晃脑—摇头摆尾

霎时—瞬间 一字不漏—一字不差 道理—原理

详细—详尽 认真—仔细 清楚—明白

反义词

流利—结巴 糊里糊涂—明明白白 摇头晃脑—正襟危坐

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详细—粗略 认真—草率

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sī)塾(shú)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bèi)诵(sòng)。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句解:交代故事的起因——私塾里只教背诵,不讲解书里的意思。]

第一部分(①):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先生只让背书,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②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lì)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句解:“流利”一词说明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出色。]先生听了,连连点头。[句解:说明先生很满意孙中山的表现。]接着,先生把孙中山的书上又圈(quān)了一段(duàn),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liàn)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句解:孙中山不仅学业突出,而且很听先生的话。]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hú)里糊涂(tú)地背,有什么用呢?[句解:“糊里糊涂地背”是指不懂意思地背。]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句解:“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当时也很害怕。]

③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dāi)了,课堂里霎(shà)时变得鸦雀无声。[句解:“同学们吓呆了”既表现了先生平时的严厉,也反衬出孙中山提问的大胆。](www.daowen.com)

④先生拿着戒(jiè)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lì)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句解:“拿着戒尺”“厉声问道”说明先生很生气。]

⑤“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句解:(对比)“收起戒尺”“摆摆手”与上文的“拿着戒尺”“厉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先生已经不生气了。]

⑦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句解:“讲得很详细”说明先生学识渊博;“听得很认真”说明大家对于先生的讲解很感兴趣。]

第二部分(②~⑦):写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问,先生很受感动,给学生讲解了书中的道理。

⑧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ái)打吗?”[句解:同学们提出了疑问。]

⑨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chǔ)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句解:孙中山认为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即使挨打,也要把问题弄清楚,这样才能求得真学问。]

第三部分(⑧、⑨):写孙中山对“学问”的理解。

课文讲述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赞扬了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精神。

写法点拨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

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按着这个过程把事情记叙下来,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的,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私塾读书,死记硬背;接着叙述了事情发展的经过——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最后交代事情的结局——不懂就问。这种写法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在平时写作中运用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在写作时,要把事情怎样发生(起因),后来怎样发展(经过),结果怎样,一步一步安排好。还要注意事情前后的连接,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之类的连接词。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并不是像记流水账那样,都记下来,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安排好详略。重点内容要详细地描写,次要内容几笔带过就可以了。

运用示例

开学第一天,学校安排了各班大扫除。我班负责打扫学校操场。首先,我们清除操场上的落叶尘土……接下来,我们给花坛中的花木修剪枝叶……最后,校园变得焕然一新。

模仿秀

朗读时可以分角色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和其他同学,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悟当年那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聪明孩子。

名师点拨

1.孙中山的老师是怎样教学生的?

老师念,学生跟着读,然后学生把读过的内容背下来。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意思,老师从来不讲解。

2.“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3.第③段中描写的“摇头晃脑高声念书”和“鸦雀无声”的情境说明了什么?

“摇头晃脑高声念书”说明了同学们正在认真地读着或背诵着老师教过的内容。“鸦雀无声”表现了全班同学都被孙中山提问可能带来的后果给吓呆了,连大气都不敢出。

4.先生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孙中山“一字不漏”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下的功课,说明他学得很认真。他请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学生们讲解书中的内容。

5.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的做法好?为什么?

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过去读了就背,死记硬背,不能提问;现在的老师鼓励大家举手提问,不懂就要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