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法院积极探索各种在线诉讼司法新模式新实践[70],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
(一)电子诉讼
近几年来,电子诉讼从概念到探索、创新到推广,呈现出加速趋势。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设立。201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打造标准化全国移动电子诉讼平台。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互联网审理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多项在线诉讼规则。201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提出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提出制定“电子诉讼法”。202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方案》将大力推进电子诉讼、健全电子诉讼规则作为五大重点之一。2020年5月,周强院长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报告指出,要推广“网上案件网上审理”,推动电子诉讼服务向移动端发展。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推动全国法院部署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证据交换、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五个标准模块,吉林等地法院已建成投用[71]。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影响,在线电子诉讼需求呈现快增趋势[72]。
国外有关研究和经验表明上述技术的运用能将庭审时间缩短1/4到1/3,[73]国内也有地方正在进行探索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如江苏苏州中院使用庭审语音识别转化系统支持开庭2.7万余次,语音识别正确率已达到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至30%,[74]其在刑事庭审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三)电子证据与证据的电子化
至少在一些案件中,某些传统证据类型出现电子数据化趋势,[75]确立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规则,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互联网领域的证据规则,已经成为诉讼制度必须着力解决的迫切课题。同时,证据形式与证据举证质证方式的电子化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给证据的收集、固定、质证和评判过程,特别是法庭调查中举证、质证、认证的理念、程序和方法带来新的巨大挑战,尤其值得特别关注。(www.daowen.com)
(四)电子卷宗生成和传输技术
与此相关的无纸化法院、无纸化诉讼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热点,部分法院已经全部或部分完成技术和管理准备工作,进入全面应用状态。201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人民法院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和深度运用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大工作力度,并同步印发了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
(五)人工智能辅助办案技术
如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贵州证据指引系统以及检警APP模式等等。主要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制定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证据规则并嵌入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各机关的刑事办案系统中,帮助公安、检察、法院办案人员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确保刑事办案过程全程可视、全程留痕、全程监督,以减少司法任意性,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国外亦有不少探索,如美国一些州法院引入“风险评估工具”智能量刑系统,引发争议甚至诉讼[76];虽然如此,但“法律人工智能对实际量刑决策的影响正在扩大”[77]。
(六)在线纠纷解决平台和网上法院
近十年来,在线纠纷解决方式得到快速发展,各种网上解纷平台陆续投用,前者如合肥蜀山法院和上海海事法院的“e调解”平台,成都法院的“和合智解”平台,后者如网上诉讼服务平台[78]、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庭等[79]。2016年10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启动统一在线调解平台,推动覆盖纠纷受理、分流、调解、反馈等流程,实现在线办理当事人诉前调解、诉中和解和司法确认等事项。截至2019年10月31日,最高法院在线调解平台有2679个法院入驻,在线汇集21379个专业调解组织和79271名专业调解员,共调解案件1369134件。[80]与此相应,司法公开持续深化,庭审直播日益拓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庭审230万余件,点击率超过138亿人次。[81]到2020年12月,中国庭审公开网公开庭审总量已经突破1000万场[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