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动下属潜力,高效组织团队

发动下属潜力,高效组织团队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李世民所主张的“君臣事同鱼水”并不等同于君臣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而是将其置于君主的专制统治之下,即他所说的“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如果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将君臣合力治国的关系提到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李世民这种重视君臣合力共治、推功及人的谦让精神,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当尽可能多地发动下属的力量,才有成功的希望。

发动下属潜力,高效组织团队

李世民认为,即使君主自己贤明,但是臣下如果不进直言,同样会使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义,致天下太平!”

不过,李世民所主张的“君臣事同鱼水”并不等同于君臣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而是将其置于君主的专制统治之下,即他所说的“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如果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将君臣合力治国的关系提到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为了实现君臣共同治理天下,李世民非常注重选用人才。为了广开才路,李世民推出了士庶并举、官民同申、新故同进、汉夷并用等政策,网罗了一大批人才,魏征、王洼、马周等由此进入李世民部属的队伍,形成了唐初“贤人在位众多”的局面。

同时,李世民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他不仅从历史人物身上,而且从平常生活中发现个人的不足,并由此得出“自知者明,信为难矣”的结论,指出:“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正由于帝王不是“尽善”之人,所以李世民主张依靠臣下,集思广益。他曾对大臣魏征说:“美玉通常隐藏在石头中,不经良工琢磨,与瓦砾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如经过良工的精心琢磨,去掉石、瑕,就可以成为传世之宝。朕虽然算不上美玉,但还是希望你们这些良工来费心琢磨。”

李世民将自己比喻成在石之玉,而把辅佐自己的大臣比作良工,实际上是公开承认自己还有不少缺点,希望臣下帮助自己去除,使自己成为美玉。这样,李世民通过比喻,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期望,即通过君臣合力将大唐王朝治理好。

李世民深知要实现君臣之间的合力,就需要自己善于容人纳谏,改正自己的缺点,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如贞观八年,宰相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监窦德素,就问他宫中正在营建什么工程。窦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太宗大怒,认为房、高管得太多,就叫来二人斥责说:“朕只要你们管好朝廷大事,至于宫中事情,何苦你们关心?”

房玄龄、高士廉见太宗脸有怒色,不敢作答,只能谢罪辞退。这件事马上被魏征知道了,魏征随即上奏说:“臣不理解陛下为何斥责房、高二人。也不知二人为何谢罪?他们二人既然是宰辅大臣,也就是陛下的左膀右臂和耳朵,有什么事情他们不应知道吗?陛下斥责他们是何道理,臣实在难以想通。且营建工程需要多少费用,这些工程有无必要,宰相都应有所了解。如果有必要,他们应该帮助陛下完成;否则就应该上奏请求撤除。这是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的常理。如果房、高二人过问得对,陛下就不应该责备他们,他们为什么还要谢罪呢?恐怕是陛下不识大臣之职吧?”(www.daowen.com)

魏征这番话将李世民说得哑口无言。因为李世民口口声声强调要君臣合力,共治天下,那么宰相就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而李世民现在责备两人,显然有悖于君臣合力共治的原则。因此,魏征的话说完之后,李世民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不久便向房玄龄、高士廉二人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意。

到贞观五年,唐朝就出现“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的景象,而李世民将这一切归功于众臣,说道:“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

李世民这种重视君臣合力共治、推功及人的谦让精神,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悟在当下】决策时集思广益

领导者再有本事,充其量也是一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当尽可能多地发动下属的力量,才有成功的希望。这靠的绝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整个领导集团。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领导者进行决策是严肃、科学而又极其复杂的事情。因此,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善于发扬民主,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而深入地搜集群众的意见,提倡“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开“诸葛亮会”的办法就是一种好形式,它能够使领导者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使“三个臭皮匠”起到“一个诸葛亮”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