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他即位时不满20岁,那时权贵掣肘,不同派系斗争如同水火,朝纲混乱。有励精图治之志而羽翼未丰、势力尚不牢固的楚庄王,无可奈何,便佯装平庸,身居后宫,一度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表面上不问政事,暗中却在察民情,辨忠奸,识贤能,访良才,长羽翼,准备重振朝纲谋大业。
楚庄王有个爱妃叫樊姬,贤而慧。有一次,她问庄王朝中贤相是谁,庄王说:“虞丘子。”樊姬听后掩嘴而笑。庄王问她为什么发笑,她说:“妾侍奉大王十一年,常派人到各国去选美人来献给大王,现在与妾平起平坐的美人已有十个,比妾贤惠的美人也已有两个了。妾不是想专宠擅爱,但妾不敢以己之私掩人之美。虞令尹任职多年了,还没有见到他推荐贤才,斥退小人,怎么能称得上贤忠呢?”
第二天,庄王在朝堂上将这段对话讲给虞丘子听。虞丘子一听就坐不住了,当即离席叩拜,说道:“樊夫人说得很对,臣是应该举荐贤才啊!”楚庄王却犹豫不定,说:“爱卿辅佐寡人尽心尽力,政绩卓著,因此国家才繁荣安定。寡人要想称霸诸侯,非你不可的。”
虞丘子却说:“臣过去虽做过一些有利于社稷民生的事,但如今年岁已高,老眼昏花,精力衰退,疾病缠身,倘继续执政,对国事不利。倘臣长期留恋高官厚禄,即为自私自利;不荐举才德兼备之人,便是自欺欺人;不将自己的工作让给更适合者,非公正廉洁之举。如此心术不正之人,何能算作忠臣,大王又如何能继续信任之!孙叔敖多才多艺,清廉无欲,君王如能将他提拔上来,把国政交给他,那国家一定可以治理好。故恳请大王恩准臣辞令尹而荐孙叔敖以代!”楚庄王只好依从他,让孙叔敖做了令尹。
孙叔敖当令尹后,乐不忘忧,福不忘祸。他生活俭朴,秉公执政,处事果断,颇得朝野内外的拥戴。虞丘子辞职后庄王尊其为“国老”,并赏赐食邑三百户。虞丘子在楚德高望重很受尊重,虞丘子有奴仆便依仗“国老”之威,为非作歹,无故致死人命。面对这一棘手案件左右为难,孙叔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秉公而断,判处其死刑。这难免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说道:“想当初孙叔敖连一个小官也没做过,现在一步登上了令尹的高位,那还不是‘国老’的功劳?现在他却一点都不报答‘国老’,真是不应该啊!”
但是虞丘子对此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入宫拜见楚庄王,赞不绝口地说:“臣说过孙叔敖清廉无欲,一定可以主持国政。他只讲国法,不徇私情,办案斩钉截铁,公平合理,不愧国之栋梁!”(www.daowen.com)
楚庄王也非常满意地说:“爱卿说得不错,孙叔敖果然是个良臣。这都是你的恩赐。”
孙叔敖和虞丘子都以国法为重,不徇私枉法,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颂。
【悟在当下】给所荐之才以空间
孙叔敖与虞丘子的友谊虽然不比管鲍之交,但也算世人堪羡了。整件事情,不是虞丘子举荐的孙叔敖多么能干、秉公执法,反倒是虞丘子举贤的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效仿。楚庄王的妃子批评了他几句,他就立刻意识到自己不举贤的严重性,当即让位于有才干的孙叔敖,这种让贤的气度谁能做到?尤其是位居高官厚禄之人;他举荐孙叔敖,按说孙叔敖是他举荐上来的,“国老”有了什么麻烦,孙叔敖理所当然应知恩图报,可是孙叔敖却秉公执法,触犯了“国老”的利益,这不是“忘恩负义”吗?虞丘子知道后,一个“毫无怨言”,了却了孙叔敖的内疚感,虞丘子真是不同寻常!
虞丘子给择才者两点启发:一是把举贤作为择才者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处处压抑人才,时刻害怕有贤者超过自己,害怕有贤者取而代之,要敢荐,敢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二是举荐人才,栽培人才,但是不居功自傲,仗着对方是自己提拔的,以为有恩于人,就为所欲为,知道对方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这样做还不如不荐。荐才,还要捍卫秉公执法的原则,这种严于律己、秉公办事的朴实道德在现代社会仍然要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