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K君,英俊潇洒,异性垂青者甚众,他择偶标准颇高,故屡恋屡败,乃至而立,才如热锅之蚁,急于“速战速决”。前不久,经人介绍,K君与一位靓丽的B女士结识,甚满意,遂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然而,数日后,B女士便怏怏不快地提出“拜拜”。众友问K君,原来他与B女士分手前一天聚餐时,借几分酒劲,将自己家庭情况、个人坎坷、罗曼历史、优点长处,以及因儿时劣迹曾受处分等等隐私,均一古脑摆到桌面上了,“我对她可是亲近贴心啊,哪想她会绝情呢?”K君不无遗憾地如是说,个中芥蒂还一无所知哩!
显然,问题的关键是K君不懂得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
由于人们心理上关系和距离不同,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心理上距离较近的双方往往心情舒畅,反之,则产生抑郁的心情,正如K君,与B女士初交,虽然自身心理在择偶中得到满足,但仅是单方钟情(自以为与B女士亲近贴心),实在是一厢情愿,因为B女士对他却不甚满意,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故双方关系仍是疏远的,双方情感的体验最终也都是抑郁痛苦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彼此相向而亲近的人际关系——即现代心理学所谓的“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所涉及的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之间好的一面,它是人际间的友谊和爱情产生的纽带与基石。毋庸置疑,人际吸引并非在双方接触伊始就会产生,它是通过双方在一定时间交往中,通过恰当的模式和结构,实现着双方观念、理想、心境、情感、性格等特征的相互交流,进而导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诸如,假设K君与B女士相识,确定恋爱关系后,双方不仅在各种知识和信息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而且在情感、思想上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尤其K君,应多多体现自身优点长处,才能取悦于B女士,增进情感,缩短双方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两人才会终成眷属,喜结连理。K君与B女士初识便和盘托出一些有损自身形象的隐私,显然不利于缩短双方心理距离,有害双方人际吸引,相反,只能使两人变得疏远,加大心理距离。自然,K君的直率是好的,但与人初识,应注意扬长避短,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待双方缩短了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后,再谈那些不大光彩的隐私,也才无妨大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对方也会体谅的。
在人际交往和公关活动中,双方若能获得亲近的人际关系(即“人际吸引”),最大限度地缩短或消除心理距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通过人际关系的恰当模式与结构。由于良好的人际吸引,是实现双方观念、思想、心境、情感、性格等特征的相互交流,从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所以,必须通过人际关系的恰当模式与结构才能完成。试想,你在市廛街头,随意遇到一个陌生人,即刻上前搭话,欲与其借钱或恋爱,不论对方的主观看法和用意如何,你的要求和行为一定会令对方莫名其妙而遭到拒绝。一般来说,对方不把你看成“流氓”或“神经病患者”才怪呢!人际交往的模式与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亲朋好友的介绍,还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自身结识,但都应是正常和友善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并非如上所述令人感觉心怀叵测或莫名其妙。(www.daowen.com)
2.充分调动人际吸引的多种积极因素。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很多,大致有空间时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互补因素、能力与特长因素、外表和性格特征因素等。譬如,双方空间距离愈接近,接触时间愈频繁,愈容易形成人际吸引,但有趣的是,在人们初次相识后,伴随接触时间的延伸,双方感情甚笃,亲密无间,即使后来双方离别,天各一方,空间因素亦会变得不甚重要,双方还会书信往来,情长谊深,故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说。倘若双方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他们愈容易形成人际吸引,因为正如俗话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双方的需要正好形成互补关系时,亦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如性格互补,急躁的人易与稳重的人形成人际吸引。如果双方的个人能力与特长均表现突出,亦会形成相互的人际吸引,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与比自己本领强的人交往,尤其是英雄、名人等。此外,人对容貌、仪表、言谈、举止和性格均有特定的好恶,当对方的外表和性格特征均符合自身喜爱的标准时,双方就会形成强烈的人际吸引,诸如,交友时,双方感觉“很对脾气”而结为好友,青年男女恋爱期间,亦不乏“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独特人际吸引现象。
自然,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青年人恋爱,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的现象并非没有,似乎未通过什么恰当的模式与结构,但不可否认,这仍是以人际吸引的多种因素作用为前提才使他们“情投意和”的。这种似乎违反常规、不注重人际关系恰当模式与结构的现象毕竟罕见,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知人知面难知心”,本身与对方的心理距离究竟多大,一般是极难预测的,本文开头所述便是典型一例,K君初识B女士,在未充分了解对方时便大谈稳私,倾诉衷肠,显然违背了人际交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仅K君单方钟情,以自身心理距离的缩短或消失看待B女士,以己度人,实际是把B女士对自己的心理距离估计得太小了。
显然,不仅恋爱,在任何人际交往和公关活动中,你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准确把握估价和运用与对方的心理距离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你虽明明了解对方善于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可你却常与他过于亲近,称兄道弟,故会使他误以为你与他的心理距离为零,而一遇到违反原则的问题,他拉你“下水”时,便会使你难于撕破情面,正确对待。倘若你意志薄弱,或许会与他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反之,作为领导,你与下属心理距离拉得过大,从不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平时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结果,下属只会对你敬而远之,不会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把工作搞好。
一言以蔽之,人际关系的亲近与疏远,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除去与那些心怀叵测、不讲原则的极少数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外,我们应该努力调动人际吸引的多种积极因素,恰当运用人际关系的各种模式与结构,与大多数人缩短或消除心理距离,搞好相互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