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表达内容。比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一文中,“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作者在写古桥时,直接描写古桥,用了拟人的手法,“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如果仅仅如此,古桥的形象还不具体,还不能在读者心中鲜活起来。于是,作者接着借助联想和想象写古桥的“人生”:“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在这里,联想到古桥渡过的人马,联想到滚滚河水及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等,述说了古桥的功绩,咏叹了古桥伴随悠悠岁月之情。古桥的形象树立起来了,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起来,不仅写古桥的内容丰富了,也具体了,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哲理思辨的色彩。
正因为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表达内容,对习作内容具体自然也有帮助,所以我们有必要树立孩子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作文的意识,教给他们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分别对书面表达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至第三学段提到的写“想象”,在“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想象→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的表述中,针对的是第一学段的一段话、第二学段由话到文的片段、第三学段的一篇习作的内容。作为写作方法的“想象”,直到第四学段才提出运用的要求。
我虽然主张强化课程标准意识,但同时也认为,在第二、第三学段的写实作文指导中,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具有必要性。(www.daowen.com)
一是由作文能力提升的规律决定的。虽然“运用联想和想象”是对第四学段提出的要求,但是,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第四学段应达成的目标,并非只能在第四学段才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不排除此前学段的渗透我们要把握的是,可以在第二、三学段渗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内容,但不能将其作为达成的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目标的设定,要求都应该相对较低。
二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以智力或思维的发展为标准,提出儿童少年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分别是:0—2岁为感觉、动作或思维萌芽阶段,2—7岁为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7—11岁为初步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充分发展,表现活跃,而抽象、逻辑思维只在初步发展阶段,对形象思维的干扰不大。另一方面,青春发育期通常在11—16岁,大致在小学将近毕业到上高中阶段。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的时期,他们更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表现得更“成熟”,这些特征抑制了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所以,运用联想和想象作文,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二、三学段恰恰是重要时期,他们联想丰富,想象力强。要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作文,但鉴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是第四学段才提出的要求,所以,在第二、三学段要注意策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