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作文如何搭建讨论平台?促进学生准确表达!

小学作文如何搭建讨论平台?促进学生准确表达!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应搭建讨论平台,通过与同伴交流、与家长交流,促进学生习作写清楚,准确表达习作者的意思。所以,搭建平台,借助同伴、家长的力量发现问题,就显得很必要了。下面是提问、回答及讨论情况:学生甲:只说了“爸爸有事出去了”,怎么“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习作投影出来后,教师先进行了必要引导:习作题为“感动”,内容是写妈妈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小学作文如何搭建讨论平台?促进学生准确表达!

教师应搭建讨论平台,通过与同伴交流、与家长交流,促进学生习作写清楚,准确表达习作者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写作中常常如此。且不说小学生,即使是成人甚至作家,在写作的亢奋状态下,对自己作品中的某些问题都可能发现不了。有的作家将作品放一放,尚能发现问题,做出修改,但是小学生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放了很久还是不能自我修正。从习作训练角度看,也没有“放一放”的时间。所以,搭建平台,借助同伴、家长的力量发现问题,就显得很必要了。

有人担心学生能力相若,彼此不能发现问题,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尤其是从“写清楚”角度考量,只需要看“我明白了”与否,更不是问题。

一次习作指导课上,征得习作者同意后,教师展示了一段习作,全班同学阅读,然后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请作者答疑。

那段习作是这样写的:

我最难忘的第一次是那一次——煮汤圆。那一天阳光明媚,爸爸有事出去了,家里只剩下孤零零的我和妹妹。到了中午,太阳高照,我们的肚子空荡荡的,也就咕咕叫了,没办法,不然饿肚子吗?只能在冷清清的厨房里开启漫长的煮汤圆之旅。我那时很小,最多就开得了天然气的火。可这是煤气罐。一开始我还傻乎乎地在灶台上拧开关,拧来拧去就是不出来火,我急得直跺脚。

下面是提问、回答及讨论情况:

学生甲:只说了“爸爸有事出去了”,怎么“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你们家有几个人?剩下我和妹妹两个人,好像也不应该是“孤零零”。

习作者:我妈……我妈……

眼看习作者说话吞吞吐吐的,甚是窘迫,她的好朋友学生乙立即接过话头:这里没写清楚,我认为,应该写成“大人有事出去了,只有我和妹妹在家里。”因为这里不是作文重点,所以,也不用交代家里有哪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只简略介绍清楚就行了。

学生丙:“我们的肚子空荡荡的,也就咕咕叫了”,这句话有点啰唆,我认为写成“我们的肚子空荡荡的了,咕咕直叫”。我最不清楚的是“没办法,不然饿肚子吗?”这句,这“不然”是指什么呢?

习作者沉思了下:确实没写清楚,我想写一下心理活动——等大人回来做饭是不行了,怎么办呢?自己过去没有做过饭,突然需要自己做,感觉好难,可是,不做,难道就硬撑着饿肚子吗?

老师:赞!这样写,不但写清楚了,还把心理活动写得具体生动了。

学生丁:我在家里常常自己煮面条吃,只要一拧灶台开关就能打出火了,你怎么打不起火了呢?

学生乙显然是维护好朋友的,抢白道:你没看到吗,人家是烧的液化气,气罐是有闸阀的,忘了开。

习作者用感激的眼神望了望学生乙,然后对着学生丁说:谢谢丁同学,这里确实该交代一句,“我不知道要先打开液化气罐的闸阀”,这样会更清楚。

通过同学发现问题来促进写清楚,这个案例足以给我们信心。

上面这个案例所关注的“写清楚”,重点在于写得是否让读者明白是怎么回事,在于把事情交代清楚。而前面论及“写清楚”,还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述,跟着作者乐、哭、笑……如果按照更高要求的“写清楚”,同伴交流是否仍有效呢?答案是肯定的。

某年,我调任一所农村小学校长。专题调研作文教学时,我抽了学区语文中心教研组长所带的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作文本,读完了全班55名同学“记一件令我感动的事”的习作。

学生所写的题材都不新颖,其中,写妈妈(爸爸)带自己看医生的作文就占了23篇。我想聚焦上习作内容具体问题,题材不新颖的问题一时也无法解决,就采取了“视而不见”“搁置争议”的策略。而且,父母带孩子看医生的事也很常见,也常常有一些令人感动的地方。所以,我选了一篇教师判85分、写妈妈带自己看病的习作,和任课教师一道,设计了一堂同伴互助的习作修改课,上了一次年级观摩研讨课。

我对选定的习作未做任何修改,原文录于后。也许读者会诧异,教研组长通常都是本校学科带头人,所带的班已是高年级了,一篇得分较高的习作居然不怎样。可这就是现实,这也说明,研究普通教师的习作教学问题,是多么迫切。

感动(www.daowen.com)

在我记忆的脑海里,有许多亮闪闪的星星。今天,我就将最大、最亮、最闪的星星取出来给你们瞧瞧吧!

事情还得从下着倾盆大雨的那天说起,我和妈妈两个在家吃早餐,我觉得自己脑袋热,不想吃早餐,妈妈听了,就拿了支温度计,结果发现我有40度,妈妈赶紧让我躺在床上,又去用毛巾打湿水,给我抚在额头上。然后,又给爸爸打电话,让他回来!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妈妈见爸爸还没回来,就背着我,拿着伞,顶着雨,穿过马路。到了医院,妈妈将我交给了医生,在这时,爸爸也赶到了医院。爸爸和妈妈都焦急地在外面等着过了一会儿,医生站到门口说:“没事!没事!只需要再输1个小时的液。”妈妈和爸爸都长叹了一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话音刚落,“阿嚏”。妈妈的喷嚏引起了注视。医生说:“你要看看!”爸爸点了点头,然后,妈妈也发烧了,爸爸照顾我和妈妈两个病人。

这是令我最感动的一件事。

习作投影出来后,教师先进行了必要引导:

习作题为“感动”,内容是写妈妈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怎样才能让别人读了文章后感同身受,也受到感动呢?写具体,写出细节,通过妈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还加上场景烘托、对比描写等手法,把那些让你感动的情形写出来,读者才能感动着你的感动。

根据原文中透露的情节和内容,结合各自类似经历和生活经验,请同学们出谋划策,对作文内容进行补充。

先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我们听到了许多精彩发言:

妈妈一摸我的额头,惊慌失措……

妈妈背着我,气喘吁吁,一个踉跄……

医生说,没事,输点液就好了,妈妈长长地舒了口气……

妈妈眼里滴滴泪水涌出,却满脸笑容。她靠在爸爸肩上,忽然听到爸爸一声惊呼:“你的脸怎么也这么烫!”

……

在说妈妈的言行时,有的孩子还不自觉地进入了角色,呈现出表演的状态。观课的老师们纷纷感慨,想不到孩子们身上蕴藏着如此强大的表达力。

同伴互助的作用显而易见,家长的资源也很重要。老师们最没信心的,是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常听同事抱怨,自己都不会作文,怎么能辅导孩子作文呢!而且,那些守护留守儿童的空巢老人,有的连字都不认识。恰恰就是这不识字的老人,让我目睹了他们对孩子作文的成功辅导。我们让孩子把自己的作文读给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听,就听到了精彩的指导:

孙儿,你读的这句是什么意思啊?我没听懂。

你说你爸爸对你的好,净说些夸他的话,我听了觉不出什么好。你不如把他对你那些事说出来,比如那一回……

你才念那句话,说是我说的,是你编的吧!我哪里说得来那些词呢!

……

大诗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读给老媪听,老媪听不懂的,就要修改到懂为止。老媪能为诗人师,孩子们的家长,肯定能为孩子们“写清楚”助力。

这里所说的以讨论为平台,实则与前面“以说为引桥”中“说、听、问”的方式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各自针对的年级(习作水平)层次与内容侧重点不同而已。

解决“写清楚”的问题,上面所说的引桥、支架、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也需要全面发力,深耕细作,经年累月,久久为功,当得万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