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常常陷入“没什么可写”的焦虑中,即便让他们写“童年趣事”,在成人看来,以小孩子的天真、懵懂、好奇心、想象力,他们的生活中不缺趣事,应该有写不完的事,可让他们写时,偏偏就有不少孩子不知道写什么。
带着“写什么”的问题读一篇篇课文,学生对作家如何选材会更加关注,体会也更主动,由积累到迁移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而且,灵感很容易在阅读中被激发出来,顿悟也许就在一瞬间。管建刚老师说“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即使孩子们的生活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只要用心看,也能看到涟漪,看到小小的浪花,而那些涟漪和小小浪花,也许平常被孩子们忽略了,用心阅读作家作品时,他们可能突然发现,原来那中间有诗有画还有歌,写作的素材随处可见,可信手拈来。
当确定写什么后,“怎么写”的问题自然会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将在学生内心循环激荡,而这,也是我们教学的契机和指导的重点。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冯骥才《珍珠鸟》,不能停留在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的无边无际的感悟上,也不能局限于在课文中为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找证据,还应关注作家是怎样按照“起先、随后、渐渐……有一天”的顺序,把珍珠鸟由戒备到信赖及信赖不断累积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www.daowen.com)
为了让学生将阅读所得及时迁移到写作中,让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的能力,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择机进行由读到写的拓展练习。比如,为解决关于童年生活的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这些课文时,当读到作家笔下的某些童年生活描写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讲讲自己的童年,讲讲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并学习作家的方法,及时写写片段。
这些活动,都要紧紧围绕阅读教学进行,不能把阅读课上成作文课,同时,又为单元作文做准备,以实际应用促进阅读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