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文章中恰当使用烘托、渲染手法,可以使内容具体丰富,文章更具感染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体会,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写了父亲挖掘废墟的过程: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www.daowen.com)
“其他孩子的父母”“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及“人们”的表现都是真实的,都发生在挖掘的过程中,是这个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写入过程中;而在“其他孩子的父母”与这位父亲的对比中,在其他好心人的劝阻与同情和这位父亲反复询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中,读者被这位父亲的形象深深感动,所以也应当写入事件过程中;因为有了这些叙述和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直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终于救出儿子的过程才具体,才那么感人。
再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写到“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后,还写了“旁边一个女人”与“母亲”的对话: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写进“旁边一个女人”,相对写母亲而言,是间接描写,把母亲的形象烘托出来了。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留意,这也是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良好资源。
通过环境描写的烘托和渲染,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都可能有。在记事中描写环境,不仅能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同时也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条件,是具体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烘托事件气氛,使内容更具体、主题更鲜明的重要因素,也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唯一的听众》里:“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既是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也是“我”的情绪和心境;《穷人》里风高浪急、又黑又冷的描写,不仅为故事提供了时空环境,而且也是借景写人。
在写人记事的课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切实吸收这些营养,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表达具体的目标应当会更进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