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内容具体需要细节描写,而小学生写作文时,尤其是写记事的文章时,常常只顾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大情节,忽略描写其中的小细节。无论是强化学生细节描写的意识,还是培养细节描写能力,都需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
我们不必也不应该对小学生系统讲授细节描写的理论,只需要从实用与实效出发,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打动自己的细微处,进而感悟为什么能打动自己。
这里所说的“打动”,只是泛指,包括读时心情激动和读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感情绪状态。比如,很多人在中学时期学过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孙犁的《荷花淀》,以后若干年也没再读过,但是,“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的那枝野菊花,和“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的形象,许多年后都会在脑海中萦绕。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也是记事、写人做到内容具体的需要。
当提出“哪些描写打动了你”的问题后,学生的阅读常常能更加用心,也能读出精彩的细节描写。比如读《唯一的听众》后,很多孩子都分享了这些描写:“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以及“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孩子们的这些关注足以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在作文时,不会再因为这些描写似乎与故事情节无关而忽略掉。
而在阅读考·约翰的《她是我的朋友》后,很多小朋友也都说到了描写阮恒表情和手的动作的句子: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www.daowen.com)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孩子们能如此回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从这些表情和动作中读出阮恒的内心活动,进而感悟到,越是充分表现他对死亡的恐惧,他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而“赴死”救助的毅然,就越能体现他的人性光辉。
在一篇篇课文中不断关注打动自己的细微处,并感悟“为什么”,就可积累作文时应写哪些细节的知识,进而在习作中形成细节描写的意识和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