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记事思路,提升作文清晰度

探寻记事思路,提升作文清晰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在作文时能把事情交代清楚,在一篇篇课文的阅读中,探寻记事思路,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果要探寻作者记事的思路,教学《唯一的听众》,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体会:一是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线索探寻全文写作思路,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探寻记事思路,提升作文清晰度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通常都要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是事情发生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来由和先决条件,交代清楚,经过、结果才会自然而不突然;结果是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态,是事情经过后的自然结果,因此,虽然结果可以在人的意料之外,但一定要在情理之中,要符合事情发展的自然逻辑;经过是主干,是集中体现“具体”要求的部分。交代清楚,是首先必须达到的要求。

为了在作文时能把事情交代清楚,在一篇篇课文的阅读中,探寻记事思路,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对此并不重视,甚至忽略了。

比如,教学郑振铎的《唯一的听众》,就我所观的课而言,老师们耗时最多的是在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上: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的“耳朵聋了”?“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这些讨论,说到底,还是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这虽然是必要的,但对写作的观照显然是很有限的。

老师们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说“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里触及写事情经过了,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写清楚事情发展的经过,可是,落脚点却是让学生理解老人对“我”的积极影响,恍若思想品德课一般。

如果要探寻作者记事的思路,教学《唯一的听众》,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体会:

一是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线索探寻全文写作思路,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起因:“我”拉小提琴遭到爸爸和妹妹嘲笑,于是,躲到楼区后面小山上的树林里拉琴;经过:树林里遇到“耳聋”老人,她的鼓励和赞赏让我勤奋和刻苦练琴;结果: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而且,小提琴成了我后来无法割舍的爱好,并有机会在文艺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在这三者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是探寻写事情经过的思路,体会写清楚的要领。本文着笔于老人的表情、动作及其影响下“我”的心理、动作,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要让学生注意体会下列内容在表达上的逻辑顺序和联系。

老人“平静地望着我”→“脸顿时烧起来”,“准备溜走”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拉了起来”(www.daowen.com)

“真不错”、“谢谢你”→“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在紧闭门窗的房间里拉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每天清晨”“尽心尽力地演奏”

三是深入各语段之中,追寻作者的思维路径。比如第二自然段: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多数老师教学这一段,都是引导学生归纳大意,或者从中拎出某句话理解感悟,很少循着每句话追寻作者表达的思路。因为缺少这样的阅读,所以,学生哪怕读了众多记事的文章,把事情写清楚仍然存在问题。

指导该段阅读,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该段的5句话,既是按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写的,又有其思维的逻辑顺序:悄悄练好小提琴的行动让“我”“蹑手蹑脚”又“心里充满神圣感”,因而足音“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般美妙(“林子里静极了”既是环境的真实描写,又是足音“沙沙”的前提),接下来的行动也非常“庄重”了,以至于“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在一番美好庄重的铺陈后,一个转折,“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以自嘲表达了拉响第一支曲子后的“沮丧”,也为见到老妇人想离开做了铺垫。

如果阅读中常常如此追寻作者思路,对把事情写清楚一定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中吸取写作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