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描写动作常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本应描写连续动作,却写成动作概述,没有过程性;二是炼字遣词的意识淡漠,动词缺乏准确性、具体性,直接影响了习作内容具体。因而,阅读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体会学习。
先看看描写连续动作的例子。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有这样的描写: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胖墩的机灵,对对手的藐视,活脱脱展现在眼前,过程具体而有画面感,加点的“跳、退、闪、叉”几个词,就值得让学生认真揣摩。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写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当他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时,文中这样写道: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段文字的内容,在很多学生笔下,可能就只有这么一句话了:“他非常伤心,但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向那片废墟走去。”让学生重点体会加点的词,一定对他们有所启发。
在炼字遣词方面,上面的动作描写是颇用心的。下面再看许申高的《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例子。(www.daowen.com)
父亲因为我白看书而生气:
突然身后有人揪.住了我的衣领。我张皇地回过头来,看到了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父亲的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
在店主阻止父亲打我,并说“孩子看书又不是坏事”后:
“我不反对他看书。”父亲说话变得嗫嚅,“是,是为其他事……”说罢,父亲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
如果把加点的字换成其他任何一个近义甚至同义的字,可能意思就没有原来那样准确、具体、生动了,而动词前加横线的修饰词,又大大增加了动作描写的形象性,这些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为帮助学生领会,尤其是促进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我特别偏爱先写后读和选(换)字(词)的练习。
先写后读。在教学有动作片段的课文前一两周,布置学生写与课文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动作片段。学生自己写了后,在阅读课文时,两相对照,对怎样描写动作的体会就更深切。有的孩子自觉,先阅读了课文,这也无妨,一则到阅读教学时,他们会倾注更多注意力,二则也可能因为预读预写而对课文理解、写作借鉴获得更多感受,因而增加成功感。
选(换)字(词)练习。在阅读预习和阅读课堂上都可以进行,在课本内容中选例句,把描写动作的字词或修饰动作的字词去掉后填空,或讨论课文中使用的动词或修饰动作的词可否换成其他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