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因为承担的管理事务特别繁重,加上自己的慵懒,就没带语文课了,但又不想脱离教学一线,于是开了一个名为“和曾老师一起作文”的课程辅助活动班,有30名学生。
我让孩子们先写一篇记事的文章,算是向我做“自我介绍”。
30篇习作很快交来了,我看了看,就题材而言,16篇写的公交车上让座,8篇写了扶老奶奶或残疾人过马路,剩下6篇也是写做这样那样的好事,包括公交车上见义勇为。见如此光景,我当然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写有意义的事,对这些十来岁的孩子而言,他们能想到的最有意义的事,大约就是好人好事吧。
想到这里,我便决定不在题材问题上纠缠,更不能因此责备孩子。但愿孩子们和我一起作文后,让我的开放、开明扩展他们的视野,捕捉到丰富多样的素材。
既然过半数孩子都写了让座,那就拿让座来说事。大家写的情节大同小异:自己先找到了座位,看到老人或孕妇站着,想到老师或家长的教诲,就让出了座位。没有新意,写得也不具体。
鉴于此,上第一堂课,我就宣布了大家来说说让座那些事儿,下周交的作文,全班同学都写《让座》。
我让学生把课桌拼成圆形,我们围桌而坐。然后,由我提出几个话题,大家发言。设置了让座和不让座两种情形。
以“让座”为前提的,我主要提了五个话题:
(1)让座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状况,以至于让你觉得该把座位让给他?
(2)站着、坐着各是什么样的感觉?
(3)在决定让座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你最后做出让座的决定?
(4)让座过程中,彼此及周围的人各自是什么反应?
(5)让座后,你有什么感受?
对“不让座”的情形,我只有追问,没预设话题,基本让学生自由谈。
再交来的习作有了面目一新的感觉:
写“让座”的21篇,虽然大情节基本一致,但是,内容全都更具体丰富了,并且,有几篇还在“让”与“不让”之间写得跌宕曲折,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写“不让座”的9篇,“内容具体”都不成问题,而且,有孩子们的独立思考。
就是写这种“熟”而“俗”的题材,也是能写得别有一番景象的,请看看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忧》吧。
忧
曾经的一幕,让我深思让我忧。
一辆公交车已缓缓开动,一个叔叔抱着个三四岁的孩子跳了上来。投完币,他放下孩子,一手拉着吊环,一手拉着孩子,眼睛却在车里四处搜索,显然在找座位。可终于颓然耷拉下了眼皮。
“××站就要到了”,他眼睛突然发光,急急探头四望,只见距他两排处一人正在起身,旁边一老人正靠过去,他一脚迈过去,上半身已横到椅子上空,一把提过孩子,按到了座位上,似乎带着胜利者的口气说:“儿子坐下!”
孩子满脸惬意地靠在椅子上,用手摸了摸额头上的汗珠,小腿舒舒服服地摆动着,还晃动着小脑袋,眨巴着大眼睛看那些站着的人们,好像在说:“爸爸真厉害!”
一个急刹车,刚才未“抢”到座位的老人一个趔趄。这时,孩子犹豫了一下,他站起身来,看看老人,用询问的眼神望望父亲。
他父亲摇了摇头,伸出大手,将他按回了座位上。(www.daowen.com)
于是,孩子缩了缩肩,将头扭了过去,盯着窗外一言不发。
看到这一幕,我感到心凉。这样的父亲,将把孩子带成什么样子!
这时,我还想到了几天前看见的一则新闻:一位老太太不经意间摔倒,旁边围观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去扶起老太太。这时老太太说:“我有保险,我不骗人。”这时,才有人过去扶。
家长和社会担忧我们的健康成长,可所见、所闻,却让我深思让我忧。
同样“熟”而“俗”的作文题材,还有写见义勇为的,同样可以包容其不新颖,而借此指导写法,尤其是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下面这篇习作,通过小作者反复修改,我觉得也可以示人。
一个打工的叔叔
张娅
北风呼呼,如同狼嚎。我缩着脖子,在公交站台上,不耐烦地等候车的降临。
忽然,一个沙哑的声音响了起来:“小姑娘,你一个人出来吗?你不害怕吗?”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薄薄的蓝衣上有点点白漆,格外显眼,皮鞋上积满了灰尘,鞋面上有好几处已经破裂。
“大概是个打工的吧!”我小声嘀咕。妈妈经常说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我警惕地往旁边挪了几步。那人见我这样的态度,也就不再多问了。
过了一会儿,他还是忍不住了:“小姑娘,请问,几点了?”
我装着没听见,急忙将手机藏好,并暗暗自喜:哼!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儿!看我这样,他也没再问。
这趟公交车也不知怎么耽搁了,过了很久才缓缓驶来。我宛如一支射出的箭,飞上了车。坐下后,发现那个打工的小伙子也上了车,可车上没空位了,刚才滋生的敌意让我幸灾乐祸:活该!
我漫不经心地张望车里的人,突然发现,一个中年男子的手悄悄伸进了一个年轻阿姨的包里。啊!不好!是小偷!我差点喊了出来,并不自觉地站了起来,这时,那个小偷似乎发现了我准备示警,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害怕了,犹豫着看看周围的人。好几个人都朝小偷看了一眼,然后连忙将头转向窗外,装作没看见。
正当我快完全泄气的时候,只听一声大喝:“快把东西还回去,否则我就不客气了!”只见那个打工的小伙子一把紧扣小偷的手腕。
“你在说什么啊,我听不懂!”小偷争辩道。
那个阿姨急忙检查自己的挎包,立刻惊呼:“我的钱包,我的钱包不见了!”司机踩了个急刹车,刚好停在迎面而来的一辆交巡警巡逻车前,几个巡逻的警察听到车里的争吵声上了车,将小偷带走了。
车里的人纷纷对那小伙子竖起了大拇指,丢钱包的阿姨更是一再表示感谢,还担心地说:“兄弟,你帮了我,就不怕小偷报复你啊?”
他憨厚地嘿嘿一笑:“只要人心里不怕鬼,只有鬼怕人的。”
听了他的话,车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打工的小伙子,不,是那个打工的叔叔,他在我心目中瞬间高大了许多,那蓝色上衣上的点点白漆,仿佛一下子变成了葱茏的绿叶中朵朵雪白的花朵,感觉是那样的美丽。
我主张,“习作”重“习”,让学生学习写作,养成正确的习惯,此乃第一要务。题材不新颖也罢,思想上积极意义不够也罢,只要是孩子们熟悉的题材,便于孩子们锻炼作文能力,都是资源,都要善加利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小学,同学们打乒乓球都是在石桌子或者长条木桌上,中间用一条没了脚的板凳或者放一溜石头隔开,球拍通常是自制木拍,甚至是课本,照样练球,有些同学还练出了很高的水平,没有谁会说没有标准的球台、球拍就不练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学科第一要务。“不新颖的题材”中也可以找到作文训练需要的良好资源。
我们希望收获“善”“美”的惊喜,但不可苛求于孩童,这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习作。当然,严守“真”的标准,对孩子们记录“真”、写好“真”提出严格要求,给予细心的呵护,那是必要的。包容题材不新颖,也要严防毫无生活体验的“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