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实现小学作文回归大众化

如何实现小学作文回归大众化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次讨论,我开始关注教学回归大众化的问题,解决习作内容具体的问题,也针对回归大众化来研究。他们没有大专院校和较高层次、较高科研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或专家直接指导、扶持,通常只是业务检查的对象、研训活动的学员、高端论坛的观众。回归大众化,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教师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和策略,以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如何实现小学作文回归大众化

学校管理者们大都倡导和支持教师学名师,期望以此提高本校教师教学水平;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多热衷于组织名师示范课、学术报告会,为学名师搭建平台;教育行政部门也大力支持、推动学名师,并努力推出各种层次的名师,以树立学习榜样。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也不例外。不仅利用校内研训时间播放名师上课、学术报告录像,供老师们学习体会,而且,经济上不惜血本安排教师到市内外现场观摩名师授课。可我渐渐发现,很多老师对学名师越来越没兴趣,尤其对观摩名师的课很抵触。一次全校作文教学专题研讨会上,一位教师质疑学名师的发言竟然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纷纷赞同。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名师的高度无法企及。普通教师修为远不及名师,观名师之课,难学名师之术,生硬模仿,只落得邯郸学步

二是授课对象天差地别。名师借班授课,地点大都在城市,学生多来源于名校,而且,因为授课者需要学生跟得上自己的“步伐”,学校需要让学生展现本校良好形象,因而,学生常常还要在名校优选。而我们最想寻找的答案是,如何提高那一大批发展相对滞后学生的方法策略。

三是备课投入悬殊。名师展示的课,往往花了许多功夫准备,甚至年复一年地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还不乏团队打造及至专业包装。可我们每天上2~5节课,根本不可能有那样充分的备课,因而也很难模仿。

类似质疑还来自学校领导。一位副校长在行政会上举例说,我校几位语文骨干教师不仅平常随时观看名师课例录像,而且反复被派去现场学习观摩,可他们除学会了名师们惯常使用的一些时尚、机智、风趣的课堂用语外,似乎也没多少实在的改变和提高。

更有甚者,名师的某些很有效的做法也遭到了否定。本校几名语文教师到市里参加了一次作文教学研讨会,按照学校制度,返校后要在全校研训大会上分享收获,其中一次讲到作文教学中“多写”的必要性和策略措施。在讨论环节,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异议——

“我教两个班语文,还做班主任,在作文上就花那么多功夫,这负荷是不是太重了?”这位语文老师说:“刚才介绍×××名师,如果像他那样,每周还弄那么一张《×××报》,我们肯定吃不消,当然,他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你们语文要用那么多时间,我们这些学科还要不要?”数学教研组长说。

一位退居二线的领导平常就爱针砭教育时弊,会上也不弯弯绕:“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在校时间和家庭书面作业时间都有硬性规定,念完你们取回这些‘经’,学生课业负担怎么控制?”

上述意见指向广大普通教师、学生和常态教学,关注学习的适切性、实效性,不额外加重师生负担,谋求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无疑是必要的。基于此次讨论,我开始关注教学回归大众化的问题,解决习作内容具体的问题,也针对回归大众化来研究。

普通教师不是某个地区的名师,甚至连区县级骨干教师都不是。他们不像名师那样博览群书,从作文教学的需要看,他们自己也无法写一手够公开发表水平的漂亮文章,甚至还不会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他们没有大专院校和较高层次、较高科研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或专家直接指导、扶持,通常只是业务检查的对象、研训活动的学员、高端论坛的观众。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然而,绝大多数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责任却担在这大批普通教师的肩上。

至于针对作文水平而言的普通学生,就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而论,乃是语言智能未能充分激发的学生。他们占小学生的多数,若不能达成课程标准对习作提出的目标要求,可证明作文教学的失败。

我们常常为那些匠心独运的经典课例喝彩,可大多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却要依靠普通语文教师的常态教学来完成。所谓常态教学,乃是广大教师日复一日所上的那些平平常常的课,一般依照教材安排开展的那些教学活动。以教师教学的客观实际,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以我所在区120所建制小学为例,语文教师每周任课量通常为15~30课时,平均每天要上3~6节课,再加上其他相关工作,投入到每项教学活动上的时间可想而知。

有的部门要求让普通教师向名师看齐,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但是,理想的丰满敌不过现实的骨感。即便每个普通教师都向名师看齐,可冰冻三尺终非一日之寒,而且,天下之大,有的地方永远都不可能有“冰冻三尺”奇景。即便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作家、诗人,可当前还在蹒跚学步,也该先立足教会他们如何迈步。纵然每个教师都全身心扑在教学上,也不可能把每天要上的几节课都打造成精品。(www.daowen.com)

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段子:

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

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

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怎么不写成正面的,这传出去影响多不好!”

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如果是硕士,会这样写:“夜深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假如是博士,还会这样写:“夜深了,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

当前,小学教师研训的主导者和指导者大都是硕士甚至博士,无论是指引研究选题,还是安排培训内容,总把朴实的具体问题弄得阳春白雪一些,让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一些,把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培训内容搞得更具理论高度一些。一个居家过日子的农家小媳妇,应该学会烧一手美味可口的家常菜,偏偏要给她讲工艺菜制作技巧,满汉全席的烹饪方法。回归大众化,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教师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和策略,以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需要和实用为取向,不在乎其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

重点面向普通学生,也需要我们选择相应的策略。比如,学生在公开发行的报刊发表文章,很多教师都觉得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于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发表文章,在全班甚至在全校范围内大肆宣传这些发表文章的同学。有的班上或学校宣传平台上张贴着这些孩子的照片,并标以“作文明星”之类的称号。这些做法,对写作特长生的激发作用不必否认,对培养更多写作特长生的促进作用也不用怀疑。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发表学生文章,不可能只因为其达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平,而是有更高的用稿标准,甚至还有艺术性方面的要求。这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是无法达到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断,即便全国作文教学名师旗下的孩子们,也不可能个个都能发表文章。过度宣传发表文章的孩子,只会降低那一大批不能发表文章的孩子的作文自信心和热情。

我也非常重视“发表”对孩子习作的积极影响,但是更关注作文并不突出的大批普通学生。在我主导的学校,学生在公开发行报刊上发表文章后,只做信息发布,不做过多渲染。我投入大量精力运营一套校内“发表”机制:搭建组、班、年级、学校四个层级发表平台,创办壁报展示、报刊发表、图书收藏三套发表系统;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学段目标达成度为选稿标准,采取层层推荐的方式择优遴选发表和收藏作文。虽然我们应该重视具有写作智能优势的孩子,努力让他们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但是,让每个学生习作“达标”,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回归大众化,理应回归常态教学。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导致常态教学常常在教学程序安排的周密性、教学策略选择的巧妙性方面不及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因而影响了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如果我们精准把握了教什么的问题,即便马儿跑得不快,但毕竟没有停步不前,更没有南辕北辙,总是在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

教什么的问题并不高深,只要我们做足把握课标、熟悉教材、掌握学情的功课即可,而这并不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利用寒暑假时间即可做到,而且这也是每个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必须做好的准备。有了这些准备,我们的教学方向也不至于迷失。

回归大众化,才是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盘。回归大众化,就要牢牢把握大众化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