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都市文明研究报告:解读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都市文明研究报告:解读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供了一个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整体视野出发,建构与表述作为“千年大计”的新时代中国城市文明理念的经典范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文明领域当中的具体化与实践方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与古为新”、返璞归真的大智慧,并使其创造性地发挥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都市文明研究报告:解读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供了一个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整体视野出发,建构与表述作为“千年大计”的新时代中国城市文明理念的经典范例。它对于中国各个层级的城市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启示就是,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性格局当中,重新整理城市文明理念、确定城市文明坐标、重建城市文明叙事、讲好城市文明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与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弘扬者。”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文明领域当中的具体化与实践方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与古为新”、返璞归真的大智慧,并使其创造性地发挥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像中华文化与文明理念本身一样,这使得中国城市文明理念,再次具有了领先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而与此同时,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城市文明的关系,也就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当中,就明确提出“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要求,在过去的类似规划当中,这已经属于很少见的要求与表述。但通观《规划纲要》,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种仅仅作为被描述、被传承、被保护的对象和客体进入《规划纲要》视野的,而是作为一种主导性、总体性的视野,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一种全方位的规划指导思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并贯彻到规划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人与自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城市营构、建筑布局一系列思想观念与认识方式,非但没有丝毫的落伍,反而在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千年发展目标与相应的城市文明构建当中,日益显示出其认知和实践方面的优越性。具有5000年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城市文明的文明经验与文明智慧,必将在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与新千年人类发展大计当中,展现它的光彩。

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贯穿了整个《规划纲要》,是整个规划的基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这首先当然是新时代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文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自然的尊重、顺应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也是整个中华文明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当中的核心主题与思想精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思想,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对中华文化当中这一优秀思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统筹绿色廊道和景观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美丽家园。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是真正能够理解与尊重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是真正能够顺应和遵循“自然之道”的传统。当其他的文明忙于处置神与人、人与人等文明关系时,或者在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方向处理自然与人关系之路上越走越远时,中华文明却由于正确地处置与安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友好共存的关系,而获得了行久致远的勃勃生机。因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年未中断的文明,这些都不是偶然的结果。而当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的人类发展难题时,中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文明理念却从传统当中汲取丰富智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广文明基础、开阔的文明视野与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规划纲要》当中,在事关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方面,有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是之前没有的,尤其值得人们深入参详,学习借鉴。在这其中,无不闪耀着中华文化精神、生活理念与认知方式,同时又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得到新的创造性发挥与创新性升华。比如:(www.daowen.com)

1.“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提供生态问题的保护修复时,《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以白洋淀水域为中心的雄安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其优势和长项,但同时也是一般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开发视为畏途的地方,将淀水林田草视为一个与人平等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在保护中建设开发、在建设开发中更好地进行保护的思路,意味着城市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顺应自然”的理念。在雄安新区的空间布局方面,《规划纲要》提出:“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城市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这其中,“顺应自然”的理念,是中国人把人与人的生活、人的行为看作自然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的体现,它不是西方文明与西方传统所能够拥有、认知和理解的理念。这样理念已经,并且必将在未来的世界当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合理性、正确性与先进性。

3.“战略留白”的理念。《规划纲要》指出:“划定起步区、外围组团、特色小城镇开发边界,实行战略留白,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这其中的“战略留白”的理念,让人想到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等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在这里,“白”或者“留白”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虚无的空洞,而是出自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作为,这甚至比显性、正向的作为和实有,更加需要战略性的高远的眼光与超前的思路。

此外,在诸如建设格局与建筑风格等更加具体的方面,《规划纲要》同样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与思路,这不仅仅是汲取过去此方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系列经验教训的结果,而且将其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自觉和系统化的层面:“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在这其中,无论是就“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总体格局,还是在“天际线”“中轴线”的营建上,都明确提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营城理念”的要求。这其间的根本原因,不是一种外在风格的追求,也不是出于简单的怀旧情结,而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是符合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自然法则的理念,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提高生活品质的理念,总而言之,是能够引领与促进人们的美好生活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深入学习、探究《规划纲要》所体现、所贯彻、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视野,将给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研究以一个全新的眼界与极大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