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政策及法规总结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政策及法规总结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就出台了《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对申报条件、评价标准、保护监管等都有详细规定和说明。从2012年起又相继出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政策法规,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避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政策及法规总结

城市文化街区是由街区的建筑、街区结构以及街区内部动态的人类活动构成的整体,虽然不同种类的文化街区从表象上都表现为人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商业活动,但从内涵来看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设想。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文化街区,它们是真正地诠释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是可悲地沦为商业利益的空壳,怎样才能让城市文化街区既能保持一个城市真实的文化面貌又能展示城市的形象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调研了沈阳的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工业街区以及哈尔滨的特色文化街区。

1.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它孕育了辽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它又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崛起和定都之地,它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我们重点考察了方城历史文化街区,是指西顺城街、北顺城路、东顺城街、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核心保护范围是故宫和帅府周边地区。它是具有清代文化特色和奉系军阀近代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历史街区,见证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满族皇家辉煌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近代奉系军阀统治和发展的历史。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沈阳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是有文化系统性和侧重点的,特别突出“清风满韵”的文化古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并有意识地做一些保护修缮和恢复重建,以整体性的建筑风格衬托出这个城市历史上的帝都风范。同时以奉系军阀在近代政治格局中的举足轻重地位突出近代文化也是它的一个文化亮点,故宫周围以张氏帅府为中心的一些近代建筑群、沈阳金融博物馆等则展示出由清朝到近代历史的延伸,共同讲述了一个城市辉煌的发展历史。

沈阳市政府也有相当强的保护规划意识,并随着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推出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从制度法规方面来说比较健全。2008年就出台了《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对申报条件、评价标准、保护监管等都有详细规定和说明。从2012年起又相继出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政策法规,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避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沈阳铁西工业区

铁西作为构成沈阳城市中心区的五大主要行政区划之一,面积为39.66平方公里,至2000年人口约为76万人。由于它单独坐落在铁路之西,与其他行政区之间被贯穿于沈阳城内的长大铁路所隔开,故称“铁西”。尽管名称中的“铁”字原本取自于它的位置,人们却更容易将它与这个市区的性质联系起来。它曾经是一个烟囱林立、工厂密集、铁路专运线纵横交织的工业区。新中国工业的很多第一伴随着种种奇迹在这里诞生,它的许多工厂都是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产品和技术也具有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当年全区的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出口供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国内占有重要份额,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西曾经是沈阳人的骄傲,甚至在老沈阳人那里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工业崇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央改造老工业基地大政方针的实施,铁西区的发展走向也提上日程。当时也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或者是将铁西工业区作为一个工业遗产区域给予全面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可对某些老工业设施作整体的改造与提升建设,并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和价值。或者是对老城区的工业建筑、厂区进行挑选和评估,有选择的连片式保护或拆除。我们看到沈阳采取的是前者,脱胎换骨般涅槃式的重生,原来的厂房、烟囱、纵横交织的铁路网已经被现代化的高楼、商厦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只留下了一些工业文化的符号和遗迹,它们是散落在广场上的雕塑和工业博物馆里的展品、文字以及图片。铁西区的这种凤凰涅槃式的发展肯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最后被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是基于对它这种积极转型的一些做法的肯定。这其中就包括:(www.daowen.com)

首先,它这种积极转型是对城市形象的前瞻性和超前性的考量。沈阳定位为清代文化特色的古城和“东方鲁尔”的现代工业之城的双面形象,工业文化一直是它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这种工业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一种流动的、发展的,有时是在对自我不断的否定中上升的。因而对旧的产业结构和形态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改善经济环境和对外招商引资,建构一种全新的现代工商业文化模式,这是基于长远的城市建设所做的基础准备工作。

其次,这种跨越式大发展并不是对传统工业文化的断裂,而是在城市形象塑造上它尝试做了符号性的连接,以体现这种工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铁西区街头、广场有很多工业象征的雕塑,还有中国工业博物馆,这些文化作品在塑造城市的工业文化形象、保存沈阳人的工业生活记忆方面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种做法显示了沈阳的开放性,它们不断在自我创造和更新中走向现代化,但同时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很好地处理和精心地保护。这是在城市建设中值得提倡的历史性的现代化姿态。

3.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著名的特色文化街区,被誉为“哈尔滨第一街”,也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中央大街”沿袭至今。它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它首先是哈尔滨保存西方建筑艺术的一条走廊,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包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展示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另外它的石铺路也具有俄式风情,它的石铺路是1924年5月由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完成的,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石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精巧密实,铺法和最后呈现出来的形状非常有艺术特色。现在的中央大街,仍保持原来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和异域风格建筑,同时这种异域风情和建筑艺术的展示与商业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包括在建筑风格和经营方式上都很有名的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道里秋林商店、妇儿商店、教育书店等,形成了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这座城市异域风情的最生动体现。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胶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逐渐成为欧洲文化与俄罗斯远东文明进入中国的北方走廊,也是历史动荡年代多国侨民的汇集聚居之地,文化的开放驳杂是其重要形象特征。其地标性建筑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还包括这座城市的公园、广场,雕塑的设计、命名都融入了这种城市特色意识,比如果戈里大街、斯大林公园等。

另外,这种城市文化的异域风情表面是一套视觉符号空间的营造,而内在的应该是吸引异国文化扎根该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与情感心理的开放姿态与文化包容性。这种内在的文化价值观往往要通过城市的细节表达、文化记忆及生活气息流露出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散发,比如哈尔滨的大剧院格外多而又没有萧条之气,是因为市民受到俄罗斯文化影响形成的观赏歌剧传统使然;中央大街的马迭尔餐厅、华梅西餐厅、露西亚咖啡厅这些俄式风情餐饮受青睐,与市民文化记忆与民族混血有关,甚至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种城市价值观潜在地褒扬了人类对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尊重与谦卑之态,推崇文化多元性与文明多样性,是真正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软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