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的生活细节及其区域意象受到关注的同时,其开放包容的历史品格与个性化的建筑风格所代表的“扬”的一面,在现代性的叙事语境中也获得了解放与重生。五大道既是现实的区域,也是想象的空间,它通过空间的想象生产出关于都市的记忆与历史,并赋予它以现实性。它的角色和意义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9]以城市的开埠为起点,沿着北洋时代的峥嵘、逊清皇家的遗风,在五大道的空间内,不仅可以看到这个独特区域形成过程中历史风云的交集,而且还能发现天津作为近现代工商业城市,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人文等各个方面发展与运行的历史脉络及由此发生的动人故事。透过密实的围墙和葱郁的花木,一幢幢形态各异、个性突出的建筑物,既是时代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它们以一种凝固的形态记录着风云变幻年代各类名人的英雄伟业、命运际遇与生活点滴。从末代皇帝、前清王公大臣、民国总统总理,到各部总长、各省督军以及洋行买办、实业家、著名学者、文化名人等等,他们已经与生活起居的宅邸紧密地连接起来,共同组成近代中国百年激扬动荡的历史,共同见证这座城市苦难、辉煌的前世今生。这一叙事,弥合了阶级叙事、殖民叙事的分裂,在消解租界原罪记忆的同时,为五大道意象的敞开奠定了基础。五大道不仅融进了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也成为建设国际化港口城市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依据,它在意象层面上突破了空间区域的限制,成为了城市形象的代表性符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型纪录片《五大道》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意味着五大道意象对都市意象替代与重构的完成。
【注释】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2]李小娟、陈擎:《天津“五大道”地区的空间文化》,《城市》2009年第3期。
[3]林雪:《途经五大道》,《诗探索》2010年第2期。
[4]夏青等:《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www.daowen.com)
[5]冯骥才:《小洋楼的未来价值——〈天津老房子·小洋楼〉序》,《中国摄影报》1997年第28期。
[6]冯骥才:《阐释五大道》,郭长久主编:《五大道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7]宋安娜:《五大道之晨》,《天津人大》2011年第8期。
[8][德]克劳斯·昆兹曼:《慢行城市》,邢晓春译,《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