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电影、舞蹈、戏曲在天津非常兴盛与流行,催生了大众对明星的追捧。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且实现“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的宗旨,向大众宣传电影、舞蹈、戏曲方面的动态就成了《北洋画报》必须要做的工作,而刊登女星照片、展示女星形象,则成为每期必有的内容。在《北洋画报》发行的十年间,对女星形象的展示与书写从未间断,每期都有关于女星的照片、报道。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北洋画报》刊登了255幅女星照片,占该年女性图片的59%。1930年刊发女星照片305幅,1933年234幅,1935年则达到336幅。如此多的女星照片,《北洋画报》对其形象书写所呈现出来的美感特质却不一样。例如,中国女星形象呈现出一种既时尚又含蓄的美感特质,是东方女性的韵味之美。蝴蝶、杨耐梅、严月娴、梁赛珠、梁赛珊、马艳云、新艳秋、章遏云、孟小冬等电影、舞蹈、戏曲明星,是《北洋画报》经常关注的对象。如1928年12月8日《北洋画报》第三版刊登了杨耐梅与名坤伶马艳云、马艳秋的合影:三位明星都身着旗袍,而马氏姐妹领口附近都别了一朵玫瑰造型的花。整幅照片于时尚中透出女性一种温婉沉静的气质。又如1934年8月11日《北洋画报》第二版刊登了舞蹈明星梁赛珠、梁赛珊姐妹的照片,题曰“蜚声沪上舞国之大二两皇姨”。片中梁氏姐妹身着无袖旗袍配一披肩,头发烫得微卷,梳成马尾,且配一蝴蝶结发夹,整个造型透出的是一种民国韵味。
杨耐梅(中)与名坤伶马艳云(右)、马艳秋(左)
而《北洋画报》对外国女明星的形象书写,如克来拉波、贾克歌根、桃露丝等等,则透出一种毫不含蓄、热烈奔放的美感。如1926年7月24日《北洋画报》封面刊登了题为“美国电影明星克来拉波女士之美态”的照片,照片里的克来拉波身着抹胸短礼服,双腿交叠,回首坐于沙发之上,且左手放于右胸,右手支于右膝上。整幅照片传达出西方国度里女子的精神风貌,即这样露肩背、玉腿的形象在西方是一种美的表达。又如1933年11月7日《北洋画报》刊登的“福克斯影片公司美美娇丹”照片,照片中美国的女影星坐在椅子上,双腿裸露,胸部也大面积裸露,造型热烈奔放,体现出当时西方的审美风尚。再如1934年10月2日《北洋画报》刊登了一幅美国影星派格犹尼丝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子侧身而立,触目所及的身体几乎都是裸露的,但女星双目透着从容与自信,整体造型呈现出西方女子的时尚、热烈之美。有时西方女星不仅是衣着暴露,还会伴随着大胆而开放的拥抱或接吻动作,如1934年11月6日《北洋画报》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中女星身着比基尼风格泳装与身着泳裤的男星相拥。类似这样衣着裸露、行为开放的外国明星照片,《北洋画报》每年都会刊登很多,传达出西方女星与中国女星截然不同的美感特质。
《北洋画报》对女星形象的书写与塑造,虽然出于实现办刊宗旨的需求,但也折射出大多受众的深层心理:
其一,猎奇与狎玩心理。
『亭亭玉立之派格犹尼丝』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女性已经在经济、政治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美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成果反映到电影艺术里,便是女性的自由、独立意识,诸如衣着开放、动作大胆等,展示出一种热烈、奔放的不含蓄的美感特质。而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常识”为宗旨的《北洋画报》创办者,在向国内介绍西方电影艺术时,不可避免地要把衣着开放、动作大胆的女星照片刊发出来。虽然《北洋画报》以提倡艺术为旨归,以“乐而不淫”为基调,向中国受众传达西方的审美观念,希望借此普及艺术审美的观念与标准,像其所宣称的那样:“最高使命,乃在救济社会生活之烦闷,界以滋润之剂,又在矫正社会观点与行为之错误,为作正途指示,故于端庄之中,杂以诙谐,总期谑而不虐,乐而不淫而已。”[1]但意图与实际效果往往是有距离的。
民国时期的中国依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受众对类似美国电影女星形象的审美、解读,大多还是出于一种猎奇与狎玩的心理。具言之:
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是附属于男性的存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便是男权社会女子地位低下的明证。男子对女性的审美从来都不是平视的,而是俯视的态度。到了民国,虽然讲究男女平权,但现实中终归不能平等。对于大多数的社会女性而言,依然处于附属地位。换言之,男性在民国社会依然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对女性依然不能从尊重、平等的角度进行审视。而对于原本社会地位就不高的电影、戏曲女星,就更不会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去审美了。
就《北洋画报》所展示的美国女星形象而言,中国的男性受众一方面好奇西方的女星是什么样子的,一方面又在好奇中以一种狎玩的态度,审视这些衣着开放的美国女星,而不是以尊重艺术的态度,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大白在《北洋画报》发表言论云:“今日之青年男女,对异性之思想不能纯洁,仍无异于昔日,则见裸腿赤足之女子,尚未能不涉遐想……”[2]所谓“昔日”,指的是旧的封建时代。大白所说对于裸腿的女性,男性“尚未能不涉遐想”,就是指男性对于裸露身体的女性会有一种不尊重的想法,会有一种狎玩心态。对现实社会中裸露小腿的女性都是这样一种心态,更何况对于那些衣着更为裸露的女星照片呢?再如红杏所说:“人体美?人体美的真义在哪里?人们之所以赞美人体美,欣赏人家的人体美,而乐于花钱去参观,大概就为下面一句话:‘家花那有野花香!’我绝不信人人都有欣赏艺术的眼光的,也绝不信人人的‘人体’都是艺术品,虽然谁都喜欢看人体美,尤其是对于女性。”[3]红杏所言更为直接,也极有道理。所谓“家花哪有野花香”的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猎奇与狎玩的男性心理。即便是当今社会,也不是人人都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女性的“人体美”,何况民国时期?因此,中国受众在审视《北洋画报》中的美国女星形象时,大多是出于这种猎奇与狎玩心理。
是故,《北洋画报》对外国女星形象的展示,虽以提倡艺术为旨归,实际却更多切合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赏玩心态。(www.daowen.com)
其二,名士风流的心理。
《北洋画报》对中国女星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既温婉又时尚的美,其书写过程昭示出男权社会中“真名士,自风流”的心理与习气。这种男性心理与习气,最直接的体现是对坤伶的追捧。
马艳云是天津著名坤伶,养拙轩主一见即惊为天人,其《惊艳记》有云:“余久不听女伶戏,近常闻人言马艳云之美,颇思一观,迄未得闻。日前开滦矿局国剧社在明星戏院演义务戏,马艳云亦演打花鼓,因亟趋往。见艳云扮相秀丽,身段又极婀娜动人,做工亦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及演毕,遇朝歌斋主,因请介见于后台。则艳云方卸妆,短衫窄袖,露其玉臂,正洗铅华。余乃得迫视其真颜色,不觉为之目眩神夺。”[4]这段散文极铺陈之能事,再现了养拙轩主为马艳云倾倒的情状,系捧角的一种做法。
晚清民国著名文人杨圻,也为捧马艳云而作了数首诗词,或叙与艳云交情,或描摹其美态。其《为马艳云画梅》诗云:
为君破例买胭脂,题到新诗忆旧枝。早把红梅比红豆,萧郎此物最相思。
一枝红艳倚宫妆,不是含章便上阳。学得江香新粉本,画来还以赠江香。[5]
这两首绝句系杨圻为马艳云所作,诗序有云:“忆自丁卯三月为长门君作红梅四帧,湘楚诗人一时咏赠颇多,彼姝于以成名。笳鼓西行,遂成惆怅,故有‘从此杨圻不画梅’之句。今以艳云词史之索,不可无应。为买胭脂,破例一抹。春寒冻粉,狼藉而已。”据此可知,杨圻本来为了长门君放弃画梅,而又因马艳云索要重新画梅,足见马艳云深得杨圻欢心,不惜破例为之。杨圻不仅为马艳云破例画梅,还为其当筵书词,《临江仙》词云:“旧日繁华都已歇,兰成心事多违。倾城一顾入帘时。风肩嫌絮重,花鬓怯云肥。楼上笙歌楼外月,玉人含笑催诗。天涯何处拾芳菲。舞衣香欲散,皓齿向人辞。”[6]月下楼台,笙箫当筵。玉人在旁,含笑调情。文人风流,一时无两!该词体现出杨圻对名伶的欣赏、宠溺,昭示出名士的内心世界与习气做派。
《北洋画报》对坤伶形象的展示甚多,除了马艳云,还有章遏云、新艳秋等等,这些名伶也都有名士追捧,如樊增祥对新艳秋的追捧,津门名士对章遏云的追捧等等。文人名士对名角的追捧,多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呈现。这种捧角的做法,是旧文人作风的体现,也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心理与习气的表现。
猎奇心理催生了大众对西方女性形象的关注,客观上也实现了《北洋画报》创办者提倡艺术的宗旨以及输入西方美学观念的目的,从而建构出民国天津都市文化中开放、时尚的一面。而“真名士,自风流”的心理与习气,又使得文人捧角这一文化现象在民国天津延续,客观上也起到刺激天津传统戏曲发展的作用,并由此而建构出民国天津文化中传统的、保守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