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都市文明研究报告:殖民语境的接合现象

都市文明研究报告:殖民语境的接合现象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殖民语境是天津小洋楼最初的,也是最刺人眼目的接合语境。小洋楼是殖民者在天津居住、活动的场所,这种使用功能自然引发出殖民语境接合。在望海楼教堂中公然抢劫、残忍屠杀,教堂中的中国仆役也成为屠戮对象,以及最后焚毁教堂,正是殖民语境接合形成的意义传达与思想情感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只要不遗忘历史,殖民语境就将永远潜藏在小洋楼的语境接合中。

都市文明研究报告:殖民语境的接合现象

殖民语境是天津小洋楼最初的,也是最刺人眼目的接合语境。这个语境接合产生的原因显而易见,小洋楼是殖民的产物、殖民的罪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将小洋楼接合到殖民语境的主体人群是以种族、国别为标准划分出的特定人群——中国人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天津被迫开埠,从此开始了被殖民、被瓜分的历史。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匈等9个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最后形成了九国租界汇集海河两岸,总计占地15.57平方千米的格局。租界面积之大,是当时天津城区的3.47倍,城厢的9.98倍。[1]圈占租界后,各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租界建设,西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由此涌入天津,于是在租界中出现了一座座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的小洋楼。

小洋楼是殖民者在天津居住、活动的场所,这种使用功能自然引发出殖民语境接合。殖民传达的意义是奴役与霸权、屈辱与血泪,被殖民者对于殖民者和所有带有殖民印记、殖民意味的事物仇恨非常,因而殖民语境中的小洋楼承载了殖民的全部意义,承接了中国人指向外国殖民者的强烈仇恨,1870年“天津教案”中民众火烧望海楼教堂便是明证之一。(www.daowen.com)

望海楼教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292号,旧称胜利圣母堂,由法国人建造。《天津租界史》对这座教堂的建造有较为详细的介绍:“1860年望海楼行宫就被法国人占有,并且从那时起直到1870年以后一直被他们用作领事馆;而且在那个被中国人视为既是皇帝行宫又是庙宇的双重神圣意义的地址上,建起了‘胜利圣母堂’。教堂于1869年6月落成,法国领事和中国重要官员出席了庄严的开堂礼,对于‘这种不愿看到的行为,他们当然是深为愤恨’。”[2]根据这段介绍,望海楼教堂是法国人拆毁原有建筑建造起来的,被拆毁建筑原本的所属和用途使拆毁行为的霸权意味至为浓厚——被拆毁的建筑是中国最高统治者的行宫,因此,即便是外国人,也意识到了国人的“愤恨”。显然,这种愤恨主要不是出于对皇帝的忠心,而是源于法国人拆毁行为传达出的被欺凌、被侮辱的殖民意义。强烈而又显在的愤恨因为教堂偷拐中国儿童挖眼剖心的谣传爆发出来,愤怒的民众在教堂中实施了几个小时的抢劫和屠杀,其残忍、暴烈程度不逊于殖民者,或许“暴行”尚不能消除民众内心的愤恨,他们最后焚毁了教堂。《天津租界史》阐述教案发生的原因:“半个世纪的种族憎恶,十年来国家间的怨恨,反基督教情绪的滋长,一部分基于宗教偏见,一部分基于猜疑,一部分基于轻信,所有这一切聚合成一个共同的焦点,不断加剧的骚动最终酿成三个小时的杀人、放火和抢劫。”[3]这段关于教案发生原因的分析全面而客观。在各种原因中,种族憎恨、国家间的怨恨可谓根源。在望海楼教堂中公然抢劫、残忍屠杀,教堂中的中国仆役也成为屠戮对象,以及最后焚毁教堂,正是殖民语境接合形成的意义传达与思想情感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

殖民语境是小洋楼最初的接合语境,这个语境没有因为殖民历史的结束而消失。事实上,具有治外法权的外国人只是小洋楼最初的主人。现今,作为小洋楼主要看点的五大道,从门旁的介绍标牌能够看出小洋楼的主人有很多是中国人。尽管如此,小洋楼所在区域曾经的政治属性——租界以及它缘起的历史,决定了小洋楼在复数意义上必然会被铭记那段历史的国人接合到殖民语境当中。只要不遗忘历史,殖民语境就将永远潜藏在小洋楼的语境接合中。并且,不管语境接合者多么的客观理性,小洋楼在殖民语境中传达的意义都将是屈辱、血泪与霸权,所激发的情感都将是指向小洋楼的否定性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